广东歌的影像与形象
设计与演绎
A面
![](./assets/2BEovNi7Wr/cantopop-fallback-1280x720.jpeg)
“广东歌”一词专指自1970年代中期在香港兴起的一种以广东话演唱的流行音乐类型。当时这种崭新的音乐风格风靡市场,广受瞩目;在1980年代的全盛时期更汇聚了大中华、日本、英国及美国的音乐元素与时装潮流,标志着一种跨文化和领域的流行现象。广东歌糅合了电影、设计等创意领域的元素,成为香港最跨领域、最富实验性及最多元化的文化产物。
《广东歌的影像与形象──设计与演绎》将以图像、影片及文字呈现197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中期面世的唱片封套、演唱会海报和其他宣传物品,其中一些为M+藏品。借着分析这些平面设计作品背后的理念和设计策略,窥探它们如何推动广东歌潮流。广东歌在巅峰时期拥有数十亿的市场,拓展了平面设计的可能性,并将这些设计带到更多平台。今天,随着香港和亚洲各地的新一代歌手迈向国际,广东歌的历史和它留下的足迹见证了设计如何把流行音乐转化成一股文化力量。
跨媒体产业设计
![](./assets/wpjct8xs25/fallback-1920x1080.jpeg)
设计师的工作不只是为广东歌歌手建立引人注目的形象;平面设计除了强调音乐的表演元素,也反映和塑造了广东歌与电影、电视和电台的关系。主流传媒机构,特别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香港电台(港台)和香港商业电台(商台),在广东歌的发展和推广方面担当着重要角色;透过电影和电视媒介,不单令这些音乐作品更为生动,还创造了独特的视觉文化。1983年,为了承认唱片包装设计的重要性,港台甚至在享负盛名的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加入“最佳唱片封套设计”的奖项。广东歌的视觉形象是由不同媒体共同塑造的,以下就是设计师因应不同媒体的特点来创作的绝佳例子。
香港的影坛与乐坛自1970年代中期起环环相扣,这一点从阮大勇为许氏兄弟创作的插图可见一斑。在宣传许氏喜剧和“最佳拍挡”系列电影时,原声带配合电影同步推出,封面亦使用与海报同样的设计;结果不只电影卖座,电影原声碟也同样畅销。
阮大勇谈1970年代中期邵氏兄弟等电影公司的电影海报设计手法,当中特别突出的是卡通风格
阮大勇谈1970年代中期邵氏兄弟等电影公司的电影海报设计手法,当中特别突出的是卡通风格
许氏兄弟邀请阮大勇以漫画表达每部电影的“拍档”精神,当中的设计基本上大同小异:两位男主角往往拿着道具,暗示电影充满滑稽的动作场面,亦反映故事里“打工仔”的心态和困境。
![许冠杰《天才与白痴》黑胶唱片封面,上方可见唱片的中文标题。中央是许冠杰及其兄许冠文的卡通插画,两人都面带微笑。画面右方的许冠杰身穿西装外套和蛙鞋,手中的遥控器连接到许冠文头上的电极。左方的许冠文则手持竹竿和注满水的瓷缸。](./assets/PhV8ZW727t/1-yuen-tai-yung-the-last-message-1000-1000x995.jpeg)
阮大勇,许冠杰《天才与白痴》黑胶唱片封套,1975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阮大勇,许冠杰《天才与白痴》黑胶唱片封套,1975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许冠杰《半斤八两》黑胶唱片封面,上方有中英文标题,下方是许氏兄弟的卡通插画。许冠杰在右方,戴着眼镜的许冠文在左方,他闭起一只眼看着手上的放大镜,里头则见许冠英。下方两侧有许冠杰和许冠英的小插画。](./assets/fYgryUeKUl/2-yuen-tai-yung-the-private-eyes-1000-1000x992.jpeg)
阮大勇,许冠杰《半斤八两》黑胶唱片封套,1976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阮大勇,许冠杰《半斤八两》黑胶唱片封套,1976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许冠杰的《卖身契》黑胶唱片封面绘有插画。上方正中可见中文标题,而在下方的插画中,许氏兄弟从电视的彩虹萤幕跳出来。画面右方的许冠杰面带微笑、身穿西装,手持扑克牌,数只白鸽站在他身上。中间的许冠文身上戴着一个电子仪器。许冠英则在左下方。](./assets/MdH32VSRA5/3-yuen-tai-yung-the-contract-1000-1000x996.jpeg)
阮大勇,许冠杰《卖身契》黑胶唱片封套,1978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阮大勇,许冠杰《卖身契》黑胶唱片封套,1978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许冠杰的《最佳拍档大显神通》黑胶唱片封面绘有插画。右上方可见横书的唱片标题,右下方则见曲目。许冠杰在左方,麦嘉在右方,两人握着手。张艾嘉站在麦嘉后方,许冠杰后方有一个机械人飞过。蓝天白云之下,一排跑车在三人后方。](./assets/rR4QIsjGy1/3-yuen-tai-yung-the-aces-go-places-2-1000-1000x1000.jpeg)
阮大勇,许冠杰《最佳拍档之大显神通》黑胶唱片封套,1983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阮大勇,许冠杰《最佳拍档之大显神通》黑胶唱片封套,1983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assets/vxOCnuZZao/fallback-1280x720.jpeg)
专辑封面上并没有出现电视剧的名称或剧照,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分成两半的脸:一半是甄妮,一半是罗文。打开三折的封套,可看到两位歌手各自的完整肖像。
这两张摄自电视机画面的像素化面孔,正好点明专辑与电视剧的关系。封套的设计是前所未见的,既表现了实验性的推广手法,亦模糊了传统的性别界限。
而在唱片封底,电视剧名称则垂直书写在电视剧片头画面上,搭配着主角在太阳映衬下朝天弯弓搭箭的剪影。
![《射雕英雄传》黑胶唱片封底。标题以白色书法字体垂直书写,置在中央,曲目在上方由右至左排列。背景可见一男子手持弓箭的剪影,站立在橙红色的太阳面前。](./assets/FrUqBxJrgU/6-alan-chan-legend-of-the-condor-heroes-2-1000-1000x1006.jpeg)
陈幼坚,罗文、甄妮《射雕英雄传》黑胶唱片封套,1983年,M+,香港, 陈幼坚捐赠,2020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陈幼坚,罗文、甄妮《射雕英雄传》黑胶唱片封套,1983年,M+,香港, 陈幼坚捐赠,2020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后来,陈幼坚和罗文再次合作,参与一个与纪录片《丝绸之路》有关的项目。《丝绸之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日本放送协会联合制作,探讨丝路上的经商路线,在当时可谓是开创先河的制作。
陈幼坚谈唱片封套对大众的吸引力以及其推动创意的功能
陈幼坚谈唱片封套对大众的吸引力以及其推动创意的功能
“我曾为不少广告客户设计针对特定顾客群的宣传品……能够把这些经验应用在唱片封套设计上,是一件奇妙的事。”
──陈幼坚
无线电视于1983年购得《丝绸之路》的播映权,并与华星唱片联手制作一张香港版原声大碟,当中收录喜多郎的原创曲和由罗文主唱的全新广东歌。
![《丝绸之路巡礼名曲集》黑胶唱片封面。深橙色直书标题由上到下以三个字乘三个字的方式排列,占据整个封面。背景下方可见一行旅人骑着骆驼的剪影,天空则由棕橙色渐变成绿色。](./assets/6cViKnrKME/8-alan-chan-silk-road-tour-1000-1000x1002.jpeg)
![《丝绸之路巡礼名曲集》黑胶唱片封底。曲目、鸣谢及其他资料以白色字体印在封套上半部分。背景下方可见一行旅人骑着骆驼的剪影,天空则由棕色渐变成橙色。](./assets/TT77CsOlnR/7-alan-chan-silk-road-tour-1000-1000x996.jpeg)
陈幼坚,《丝绸之路巡礼名曲集》黑胶唱片封套,1983年,M+,香港, 陈幼坚捐赠,2020年,© 华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陈幼坚,《丝绸之路巡礼名曲集》黑胶唱片封套,1983年,M+,香港, 陈幼坚捐赠,2020年,© 华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为了呼应纪录片的史诗式特质,陈幼坚在封套的双封面上加入纪录片引人入胜的开场,即一排骆驼商旅的剪影在日暮黄昏下横过沙漠的一幕。
![《丝绸之路巡礼名曲集》黑胶唱片封套的两折内页。右方可见丝绸之路站点简介,以白色字体印刷,左方则有白色的地图。背景下方可见一行旅人骑着骆驼的剪影,天空则由棕色渐变成橙色。](./assets/qe1pHnC6HH/8-alan-chan-silk-road-tour-1-1000-1000x492.jpeg)
![《丝绸之路巡礼名曲集》黑胶唱片封套内页。白色字体的丝绸之路站点简介横跨三折跨页,背景下方可见一行旅人骑着骆驼的剪影,天空则由棕色渐变成橙色。](./assets/pCBzq7T0GL/9-alan-chan-silk-road-tour-4000x1312.jpeg)
陈幼坚,《丝绸之路巡礼名曲集》黑胶唱片封套,1983年,M+,香港, 陈幼坚捐赠,2020年,© 华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陈幼坚,《丝绸之路巡礼名曲集》黑胶唱片封套,1983年,M+,香港, 陈幼坚捐赠,2020年,© 华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专辑的中文名称则以九宫格布局排列在画面之上。
![](./assets/4sKJQkJKM3/fallback-1024x768.jpeg)
1988 年,香港商业电台第二台(俗称商业二台)在创作总监俞琤的带领下大规模革新,以大胆破格的设计来包装、宣传和推广香港音乐和歌手。团队的早期成员葛民辉、林海峰和夏永康一手包办从专辑封套到演唱会门票的设计,为新晋歌手和他们的音乐风格量身订做鲜明形象。
![摇滚乐队Beyond的长方形音乐会门票正面。中央可见圆形图案中有白色的摇滚手势,下方则见音乐会资料。背景是泥黄色,深蓝色的树叶图案覆盖下方。](./assets/cKMN0t97sM/10-wing-shya-continue-the-revolution-1000-1000x1489.jpeg)
![摇滚乐队Beyond的长方形音乐会门票背面。条款及细则资料以横书的白色字体印在门票上,由上至下以均等间隔排列。深蓝色和泥黄色的树叶图案布满背景。](./assets/H3fLELE8mG/11-wing-shya-continue-the-revolution-1000-1000x1482.jpeg)
夏永康,Beyond “继续革命演唱会”门票,1992年,© 华纳音乐集团、商业电台
夏永康,Beyond “继续革命演唱会”门票,1992年,© 华纳音乐集团、商业电台
夏永康为Beyond与商业二台合办的“继续革命音乐会”设计了这款双面入场券。众所周知,夏永康是王家卫的御用摄影师,亦是“Shya-la-la Workshop”的创办人之一。他早期进修平面设计和艺术,并在偶然间获得在商业二台制作部当设计师的机会。不少音乐会横额、海报,甚至颁奖典礼奖座上的字体,都出自他的手笔。夏永康在这张门票的设计中,将手写字和排版字体结合摇滚手势的现成图像。另外,门票正面的底部及背面都采用了丰富的花卉图案。这种拼贴手法后来成为了其平面作品的独特风格。
![黄耀明“借啲耳音乐会”门票是正方形的,当中的白色横书标题由中间延伸至右边。门票左半部分由照片和现成图片拼贴而成,其中包括一小张黄耀明的肖像照。右方则见草绿色背景,上面有耳朵的图像。](./assets/ZctFWkd7sf/12-wing-shya-anthony-wong-1000-2500x2131.jpeg)
夏永康,“黄耀明借啲耳音乐会”门票,1993年, © 滚石国际音乐股份有限公司、商业电台
夏永康,“黄耀明借啲耳音乐会”门票,1993年, © 滚石国际音乐股份有限公司、商业电台
夏永康在黄耀明音乐会的门票设计上,也加入了档案照片和现成图像的元素。黄耀明的肖像和一只放大的耳朵并置在门票上,与音乐会名称“黄耀明借啲耳音乐会”相映成趣。“借啲耳”在广东话俗语中是“找借口”的意思,串连起来,像是说他找借口趁机开了这个音乐会。夏永康的设计体现了1990年代初后现代平面设计典型的处理手法──强调双重意义,而且以本土元素为重点。
夏永康谈他所受的专业训练和艺术理念
夏永康谈他所受的专业训练和艺术理念
“我觉得唱片跟观众很接近……年轻人和市民会买唱片听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既然我一直想做一些不同的东西,我便把我的艺术理念放进唱片设计。”
──夏永康
除了传统的电台节目之外,商业二台亦做了不少别具创意的新尝试,包括为响应“世界地球日”而制作的慈善大碟《绿色自由新一代》。专辑收录了太极、达明一派、Beyond等香港乐队以环保为题材而创作及演唱的歌曲。林海峰设计的封面由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绿色纹理和风景交织而成,一片绿意盎然,像是一首向大自然生物多样性致敬的颂歌。
![“” 《绿色自由新一代》黑胶唱片封面中,可见白色标题位于靠左的位置。不同绿色植物的照片以网格方式构成了一幅拼贴画。](./assets/frfvMSCvpC/12-jan-lamb-greenand-free-1000-2500x2500.jpeg)
林海峰、Victor Yuen,群星镭射唱片封套,《绿色自由新一代》,1993年,© 商业电台
林海峰、Victor Yuen,群星镭射唱片封套,《绿色自由新一代》,1993年,© 商业电台
商业二台后来又成立了香港最早的“广东话说唱”组合软硬天师,这个二人组合由“软天师”葛民辉和“硬天师”林海峰组成。软硬天师除了逢星期六晚主持电台节目和播报交通消息外,他们还主持一个融合另类音乐、说唱和经典港式笑话的游戏节目。这些节目均大受欢迎,令他们成为家传户晓的组合。
林海峰回想他最初接触唱片封套时的经过,并谈这如何令他想要设计唱片封套
林海峰回想他最初接触唱片封套时的经过,并谈这如何令他想要设计唱片封套
“进入唱片铺的时候,看到那些唱片海报……基本上我就像进入了一个艺术馆一般。那些就是我第一次接触的艺术品。”
──林海峰
学设计出身的葛民辉和林海峰除了写歌和唱歌外,也参与了专辑封套的设计。两人的全方位发展在首张专辑《广播道软硬杀人事件》中表露无遗。
![软硬天师《广播道FANS杀人事件》卡式录音带专辑的封面是黑白色的,中央上方有绿色手写字体标题。葛民辉及林海峰的头像与赤裸上身、肌肉发达的男子躯体合成起来,两人都把牛仔裤半拉下来,露出内裤。](./assets/CAXsIdQXiv/13-wing-shya-broadcast-drive-murder-1000-1608x2446.jpeg)
夏永康、林海峰,软硬天师《广播道杀人事件》卡式录音带盒封面,1993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夏永康、林海峰,软硬天师《广播道杀人事件》卡式录音带盒封面,1993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软硬天师找来旧同学夏永康,联手设计这张富有广东话嘻哈风格的专辑。专辑封面上,软硬二人的肖像合成在两名赤裸上身、牛仔裤拉低、露出内裤边的男性身上,俏皮地向说唱歌手Marky Mark和其Calvin Klein内衣广告致敬。另外,他们也邀请了刘建文模仿街头书法家曾灶财(又名九龙皇帝)的涂鸦书法绘画插图。
![“” 软硬天师《广播道FANS杀人事件》卡式录音带的盒子打开后,可见身穿格仔连帽衫的葛民辉在左方。中间可见卡式带的B面,贴上印有黑色手写字体的黄色标签。盒中包装纸亦见相同的平面设计。](./assets/OLmqJkotoC/14-wing-shya-broadcast-drive-murder-2-1000-1000x543.jpeg)
夏永康、林海峰,软硬天师《广播道杀人事件》卡式录音带盒封面,1993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夏永康、林海峰,软硬天师《广播道杀人事件》卡式录音带盒封面,1993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Front of a rectangular concert ticket for rock band Beyond. An image of a ‘hand-horn’ gesture in white sits at the centre over a circular graphic element. Beneath it are several rows of the concert’s details. The main background is a muddy yellow, with a strip of dense foliage pattern with dark blue outlines at the bottom.](./assets/assQ758dgM/10-wing-shya-continue-the-revolution-1679x2500.jpeg)
![Anthony Wong concert ticket in a square format. The horizontal concert title in white stretches from the centre to the right side. The left half is a collage of photographs and found images, including a small headshot of Wong. The right half has a cut-out image of an ear on a grassy green background.](./assets/PTaeTdjcxr/12-wing-shya-anthony-wong-2500x2131.jpeg)
![Cover of vinyl album Green and Free New Generation, with the title in white placed slightly off-centre to the left. Photographic grids of different greeneries form a collage.](./assets/ldbg1LIhwj/12-jan-lamb-greenand-free-2500x2500.jpeg)
![View of opened cassette box of Softhard’s Broadcast Drive Murder, with a photo of the singer Eric Kot wearing a plaid hoodie on the left. At the centre is the cassette tape, showing side b, which has a black, handwritten font on the yellow label. The encasing wrapper paper also has a similar graphic treatment.](./assets/B4N2j3RTcC/14-wing-shya-broadcast-drive-murder-2-2500x1358.jpeg)
改造形象
![](./assets/gTqF8qUXAy/chapter-2-fallback-4096x2304.jpeg)
娱乐产业无时无刻都追求创新,不论是音乐风格还是歌手形象,都需要不时重新包装,而这项工作就落在音乐总监、唱片公司经理人和造型师身上。那设计师又有何重任?这批专辑封套和演唱会海报展示了设计师如何为殿堂级歌手和新人塑造和改变形象。他们活用摄影、插图、时装设计、造型配搭和字体排印,根据歌手的个人魅力、故事和音乐,营造鲜明立体的独特风格。
![](./assets/mQnvUeThW2/fallback-1920x1080.jpeg)
1982年,天后梅艳芳赢得“新秀歌唱大赛”冠军,其后凭借千变万化的造型为人熟悉。在唱片公司经理人、音乐总监、造型师和美术指导合力下,她的百变形象深入人心。
![梅艳芳《飞跃舞台》黑胶唱片封面,白色标题垂直印在右上角。封面的背景是粉红色的,梅艳芳的半侧脸肖像几乎占据整个画面。她染了一头浅蓝色头发,眉妆线条分明,涂了粉色及紫色的眼妆和红唇。画面左上方有显眼而色彩鲜艳的图形。](./assets/Cmd6FEojvk/alan-chan-anita-mui-1-1000-1000x1011.jpeg)
![梅艳芳《飞跃舞台》黑胶唱片封底,白色标题垂直印在左上角。封面的背景是粉红色的,梅艳芳的正面肖像几乎占据整个画面。她染了一头浅蓝色发,眉妆线条分明,涂了紫红色及白色的眼妆和红唇。右方有显眼而色彩鲜艳的图形。](./assets/64folSjva7/alan-chan-anita-mui-2-1000-1000x1007.jpeg)
陈幼坚、李锦辉、黄健豪,梅艳芳《飞跃舞台》黑胶唱片封套,1984年,M+,香港,© 华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陈幼坚、李锦辉、黄健豪,梅艳芳《飞跃舞台》黑胶唱片封套,1984年,M+,香港,© 华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封套内页中,喷绘而成的梅艳芳身穿刘培基设计的迪斯科风格连身裤,置身荧光粉红的银河星空中,伴以嗖嗖飞过的彩色物件。
![梅艳芳《飞跃舞台》黑胶唱片封套内页。以粉红色为主的跨页中,可见梅艳芳身穿黑白色迪斯科连身衣,背景各处都穿插显眼而色彩鲜艳的图形。](./assets/MNWf7PhxIH/alan-chan-anita-mui-4-1000-1000x495.jpeg)
陈幼坚、李锦辉、黄健豪,梅艳芳《飞跃舞台》黑胶唱片封套,1984年,M+,香港,© 华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陈幼坚、李锦辉、黄健豪,梅艳芳《飞跃舞台》黑胶唱片封套,1984年,M+,香港,© 华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assets/ChYWOuxsla/fallback-1280x720.jpeg)
到了《坏女孩》这张专辑,梅艳芳一改之前活泼有劲的形象,变得更冷艳成熟。这张专辑的主打歌以大胆的歌词闻名,具有挑逗意味,并投射对性的渴望。陈幼坚视之为女性主义者对女性情欲的阐述,并在专辑封套和歌词纸的设计呈现梅艳芳亦雌亦雄、亦刚亦柔的多重形象。
![梅艳芳《坏女孩》黑胶唱片封套,可见梅艳芳身穿紫色缎面裙、佩戴闪耀的珠宝,身体往后靠站立在画面中央偏左的地方。她被一个穿着大衣的镂空剪影所包围着。](./assets/Sgmm9aA3OG/anita-mui-bad-girl-3-1000-1000x999.jpeg)
陈幼坚,梅艳芳《坏女孩》黑胶唱片封套,1985年,M+,香港,© 华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陈幼坚,梅艳芳《坏女孩》黑胶唱片封套,1985年,M+,香港,© 华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歌词纸上的梅艳芳虽身穿紫色缎面裙,极富女人味,封面上模切剪影却勾勒出梅艳芳披上男装大衣、浑厚粗壮的造型。
![梅艳芳《坏女孩》黑胶唱片歌词纸以黑色为背景,中央可见梅艳芳的半身照,她身穿紫色缎面裙、佩戴闪耀的珠宝。两旁可见以白色字体印刷的歌词。](./assets/N8JQLXr4go/alan-chan-anita-mui-8-1000-1000x1014.jpeg)
陈幼坚,梅艳芳《坏女孩》黑胶唱片封套,1985年,M+,香港,© 华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陈幼坚,梅艳芳《坏女孩》黑胶唱片封套,1985年,M+,香港,© 华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拉出歌词纸,内页中的梅艳芳身穿羊毛短外套,戴上大墨镜,配以贴服油头造型,展现中性型格的一面。
![梅艳芳《坏女孩》黑胶唱片封套。梅艳芳站在中央,身穿橙红色外套、戴上太阳眼镜,被一个穿着大衣的镂空剪影包围着。](./assets/Y8wlUqmtu1/anita-mui-bad-girl-1000-1000x999.jpeg)
![梅艳芳《坏女孩》黑胶唱片封底。黑色背景上,梅艳芳站在中央,身穿橙红色外套,右手拿着一副太阳眼镜。封底左方可见白色直书的曲目及唱片资料。](./assets/Vl35xpLLh2/alan-chan-anita-mui-9-1000-1000x997.jpeg)
![梅艳芳《坏女孩》12吋黑胶唱片的A面,白色直书的标题在唱片标签的中央位置。左方可见两个重叠的梅艳芳肖像,分别穿上紫色缎面裙和外套。右方则见红色背景,上面印有曲目。](./assets/7rbHbuEAWx/alan-chan-anita-mui-12-1000-1000x1000.jpeg)
陈幼坚,梅艳芳《坏女孩》黑胶唱片封套,1985年,M+,香港,© 华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陈幼坚,梅艳芳《坏女孩》黑胶唱片封套,1985年,M+,香港,© 华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assets/4HkMQIPoNG/fallback-1920x1080.jpg)
设计师也会为知名艺人塑造新形象,以打破观众对他们的固有印象。林子祥的单曲《10分12吋》是朱祖儿第一件专辑封面设计作品。在极大的创作自由下,朱祖儿选择收起林子祥平常温文的一面;他弃用一贯的大头照,并改用不同的视觉元素,将林子祥在这首长达十分钟的串烧单曲中的多变唱腔演绎出来。这首串烧单曲节奏明快,在精心编排下串连了二十首热门金曲。朱祖儿创作了由卡通版林子祥“阿Lam”当主角的连环漫画。他在漫画中踏上冒险旅程,经历种种奇遇,与串烧单曲中众多不同类型的音乐互相呼应。专辑封套以连环漫画为背景,而封面正中的阿Lam则穿着颜色鲜艳的花衬衫,与他以往严肃的绅士风格形成对比。
![林子祥《10分12吋》黑胶唱片封面,绘有林子祥身穿菲力猫T恤和色彩缤纷的短袖衬衫的插画,他双手插袋。身后可见漫画连环图。](./assets/2RwhyzYhDs/george-lam-joel-chu-front-1000-1000x1002.jpeg)
![林子祥《10分12吋》黑胶唱片封底,标题在湖水绿色背景的左下方。右方的不规则形状框内可见林子祥的插画,插画占据画面四分之三部分。画中的他坐着,身穿黄色长袖恤衫和灰色长裤,打着色彩缤纷的领带。](./assets/qrgmeUNDyn/george-lam-joel-chu-back-1000-1000x999.jpeg)
![林子祥《10分12吋》黑胶唱片封套,12吋黑胶唱片从封套右侧滑出。](./assets/6tnK1hzOoe/george-lam-joel-chu-vinyl-1000-1000x697.jpeg)
朱祖儿,林子祥《10分12吋》黑胶唱片封套,1985年,M+,香港,© 香港华纳唱片有限公司
朱祖儿,林子祥《10分12吋》黑胶唱片封套,1985年,M+,香港,© 香港华纳唱片有限公司
![Illustrated cover of George Lam’s vinyl album 10 Minutes, 12 Inches. Standing centre left, the singer wears a t-shirt with Felix the Cat and a colourful short-sleeved buttoned shirt, hands in pockets. Behind him are comic strips.](./assets/yNfAqDhytZ/george-lam-joel-chu-front-3156x3163.jpeg)
万人迷张国荣的唱片封套不时以他那张迷人的面孔为设计的重点。
而在《Stand Up》的专辑封面,陈幼坚则把张国荣拿着电结他跳舞的模样,以倾斜角度安排在画面上,四周是插图社的黄健豪所绘画的彩色线条。专辑设计突出了张国荣表演时的才华魅力,以及主打歌的轻快曲风。
封底的模切镂空线条,让内里黑胶唱片的颜色清晰可见,黑胶唱片总共有绿、紫、黄三个珍藏版本。
![张国荣《Stand Up》黑胶唱片封面,右下方可见黑白色的直书标题。张国荣的半身照和标题往右转45度角。他身穿黑衣、戴太阳眼镜,弹奏着红色电子吉他。粉红、黄和白色的漩涡笔触在湖水绿色背景上包围着他。](./assets/CNyTtytOwS/alan-chan-leslie-cheung-stand-up-1-1000-1000x1007.jpeg)
![张国荣《Stand Up》12吋紫色黑胶唱片B面。白色直书标题在唱片标签左方。标签的粉红色背景上可见张国荣身穿白色衬衫、棕色外套和黑色长裤;右方则印有曲目。](./assets/OaPYTwOxry/alan-chan-leslie-cheung-stand-up-vinyl-1-1000-1000x1000.jpeg)
![张国荣的《Stand Up》黑胶唱片封底,当中可见张国荣身穿黑色套装和白色衬衫,摆出跳舞的动作。鲜艳的粉红色背景中,还有黄色、蓝绿色和白色的螺旋线条围绕张国荣。封底表面其中一处螺旋线条是镂空的,透现封套内的东西。](./assets/2EE8fal0e1/lesley-cheung-stand-up-back-cover-2000x2003.jpg)
![张国荣《Stand Up》黑胶唱片A面歌词单张,三折跨页上以湖水绿色为背景,左页中央可见被白色字体歌词包围的张国荣迷你全身照。中间页面中央有另一小幅全身照。右页则有九张以三乘三构图排列的全身照。](./assets/sJVODmhtGT/alan-chan-leslie-cheung-stand-up-expanded-1000-1000x331.jpeg)
![张国荣《Stand Up》黑胶唱片B面歌词单张,三折跨页以粉红色为背景。左页和右页皆可见张国荣的半身及全身照,几乎占据整个页面。中间页面则见黑色字体的歌词包围着他的迷你全身照。](./assets/Lm6IyBGRoJ/alan-chan-leslie-cheung-stand-up-expanded-2-1000-1000x330.jpeg)
陈幼坚,张国荣《Stand Up》黑胶唱片封套,1985年,M+,香港,陈幼坚捐赠,2020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陈幼坚,张国荣《Stand Up》黑胶唱片封套,1985年,M+,香港,陈幼坚捐赠,2020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陈幼坚谈设计对广东歌唱片的营销与推广作用
陈幼坚谈设计对广东歌唱片的营销与推广作用
“我也想在设计中运用各种技术和想法,例如印刷效果、各种纸质,在唱片中加入纪念品......虽然成本增加了,但后来他们也意识到这是一笔务必投资的宣传费 。”
──陈幼坚
同一位歌手在不同设计师笔下会展现截然不同的风采。由于推广预算充裕,又获得《明报》的媒体赞助,陈幼坚为林子祥的演唱会设计了一式八款的全彩头版广告。这些广告都是根据林子祥的大热歌曲来设计,设计概念来自商业二台创作总监俞琤。
![《明报》头版广告,宣传林子祥1987年的演唱会。画面可见一个孤独的身影在沙漠吹奏笛子。左方的白色直书标题引用他的歌曲《千亿个夜晚》,歌曲的第一句歌词则在右方。](./assets/tFnDQDGqUW/0-george-lam-concert-2-1000-1000x1521.jpeg)
![《明报》头版广告,宣传林子祥1987的演唱会。画面可见两个太空人和一艘太空船。左方的白色直书标题引用他的歌曲《分分钟需要你》,歌曲的第一句歌词则在右方。](./assets/Kn9d5HmuP8/1-george-lam-concert-6-1000-1000x1496.jpeg)
![《明报》头版广告,宣传林子祥1987年的演唱会。画面可见鸟群在红日前展翅高飞。左方的白色直书标题引用他的歌曲《AH LAM日记》,歌曲的一句歌词则在右方。 《明报》头版广告,宣传林子祥1987年的演唱会。画面可见新月和满天星斗。左方的白色直书标题引用他的歌曲《每一个晚上》,歌曲的一句歌词则在右方。](./assets/FafFL9TKpb/2-george-lam-concert-5-1000-1000x1494.jpeg)
陈幼坚,林子祥“林子祥演唱會”报纸广告,1986至1987年,© 明报
陈幼坚,林子祥“林子祥演唱會”报纸广告,1986至1987年,© 明报
这些广吿展现了陈幼坚组织版面和传情达意的能力。每一个模拟“头条”以手写字体构成的部分,都是林子祥名曲的名字。海报的视觉元素更是根据俞琤受林子祥歌曲启发的诗意构想而设计。其中一张海报可见手写歌名《千亿个夜晚》,以及一个男子在沙漠上吹笛的影像,令人联想起《一千零一夜》。另一张以《每一个晚上》为题的海报,字体则有如构成星图的点与线,并搭配一弯新月。
![《明报》头版广告,宣传林子祥1987年的演唱会。画面可见新月和满天星斗。左方的白色直书标题引用他的歌曲《每一个晚上》,歌曲的一句歌词则在右方。](./assets/LEwx7EwiuD/3-george-lam-concert-4-1000-1000x1486.jpeg)
![《明报》头版广告,宣传林子祥1987年的演唱会。画面可见两头野生雌鹿在紫色的天空下。左方的白色直书标题引用他的歌曲《最爱是谁》,歌曲的一句歌词则在右方。](./assets/MMxqnuI9Il/4-george-lam-concert-3-1000-1000x1520.jpeg)
![《明报》头版广告,宣传林子祥1987年的演唱会。画面可见红毛猩猩的正面大头照,它的左手按在额头上。左方的白色直书标题引用他的歌曲《爱到发烧》,歌曲的一句歌词则在右方。](./assets/d8NpQKD6Sv/5-george-lam-concert-1-1000-1000x1491.jpeg)
陈幼坚,林子祥“林子祥演唱會”报纸广告,1986至1987年,© 明报
陈幼坚,林子祥“林子祥演唱會”报纸广告,1986至1987年,© 明报
尽管设计变化多端,重复出现的标题“林子祥演唱会”均统一使用黑体字型,可见字体排版与宣传设计的连贯与统一。这个宣传海报系列超越旧有广告模式,提升了香港演唱会宣传的标准和水准。
![《明报》头版广告,宣传林子祥1987年的演唱会。画面可见的林子祥身穿西装外套,坐着吹奏口琴。左方的白色直书标题引用他的歌曲《千亿个夜晚》。](./assets/XOz0V8ddsl/6-george-lam-concert-7-1000-1000x1528.jpeg)
![《明報》頭版廣告,宣傳林子祥1987年的演唱會在復活節假期加開兩場。林子祥手抱小白兔,身穿白色毛衣,頭戴白色鴨舌帽。左方顯示演唱會場次,七個日期中有五個標記為 「滿」,其右方則見白色演唱會名稱。](./assets/aVk3I9e3OB/7-george-lam-concert-8-1000-1000x1514.jpeg)
陳幼堅,林子祥“林子祥演唱會”報紙廣告,1986至1987年,© 明報
陳幼堅,林子祥“林子祥演唱會”報紙廣告,1986至1987年,© 明報
“不要假装或尝试去塑造些什么。”陈幼坚为张国荣拍摄《Salute》专辑封面时这样说;张国荣在这张专辑里翻唱了不少他欣赏的歌手和音乐人的作品。陈幼坚让张国荣坐在旋转椅上,并将相机设为自动拍摄模式,捕捉他在转动中最自然、沉静的一面。当时制作这张专辑的经费有限,而这种拍摄手法既符合预算,又呈现了张国荣自然流露的内心情感。
![张国荣《Salute》雷射唱片封面,蓝白色调的封面上可见张国荣的正面肖像。他的头微微侧向画面右方,占据封面四分之三的空间。灰色的歌名以直书及横书的方式置在左方。](./assets/NCXlULfm1M/alan-chan-leslie-cheung-salute-1000-1000x1009.jpeg)
![张国荣《Salute》镭射唱片歌词小册子跨页。左方有两首歌的歌词,浅蓝色的歌名和黑色的歌词以直书及横书方式排列。右页则是张国荣的黑白侧面肖像,他拧头往左方看去。](./assets/ozxT2qj2lV/alan-chan-leslie-cheung-salute-a-1000-1000x522.jpeg)
![张国荣《Salute》镭射唱片歌词小册子跨页。左页有张国荣的黑白正面照,画面只见半张脸。右页可见两首歌的歌词,浅蓝色的歌名和黑色的歌词以直书及横书方式排列。](./assets/GMy4SxYKl7/alan-chan-leslie-cheung-salute-b-1000-1000x522.jpeg)
![张国荣《Salute》镭射唱片歌词小册跨页。左页有张国荣的黑白正面照,画面只见大半张脸。右页可见两首歌的歌词,浅蓝色的歌名和黑色的歌词以直书及横书方式排列。](./assets/w3Yqj6y7y0/alan-chan-leslie-cheung-salute-c-1000-1000x522.jpeg)
![张国荣《Salute》镭射唱片歌词小册跨页。左方有两首歌的歌词,浅蓝色的歌名和黑色的歌词以直书及横书方式排列。右页则是张国荣的正面黑白肖像。](./assets/cUp2ErWHyL/alan-chan-leslie-cheung-salute-d-1000-1000x522.jpeg)
![张国荣《Salute》镭射唱片歌词小册跨页。左页有张国荣的黑白侧面照,低头垂目。右页可见两首歌的歌词,浅蓝色的歌名和黑色的歌词以直书及横书方式排列。](./assets/L5QyVJ2pIj/alan-chan-leslie-cheung-salute-e-1000-1000x522.jpeg)
![张国荣《Salute》镭射唱片蓝白色调封底。张国荣的肖像在右方占据画面四分之三,相中他仰脸朝上、闭起双眼。灰色唱片标题印在左上方,其下方有张国荣的白色手写文字和签名。](./assets/mqKm3UuBOl/alan-chan-leslie-cheung-salute-2-1000-1000x1013.jpeg)
陈幼坚,张国荣《Salute》黑胶唱片封套,1989年,M+,香港,©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陈幼坚,张国荣《Salute》黑胶唱片封套,1989年,M+,香港,©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Cover of Leslie Cheung’s CD album Salute, with blue and white tones. A full frontal portrait of the singer, slightly tilted to the right, takes up almost three-quarters of the cover on the right. The song names in a grey font are on the left, wi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orientations.](./assets/34ernehNde/alan-chan-leslie-cheung-salute-3260x3288.jpeg)
![Cover of Sandy Lam’s CD album Wildflower. The vertical Chinese title in white is on the upper right, whereas the English title in muddy green is to its left, in a curved shape from top to bottom. A portrait of the singer is on the left, looking downward. The rest of the cover has painted red, yellow, and blue flowers on a blue background.](./assets/kbHXzmARbm/kinson-chan-sandy-lam-front-2637x2640.jpeg)
广东歌歌手甚至可以在专辑和演唱会之间转换形象。“乐坛教父”罗文发行了超过五十张专辑,在他后期推出的大碟《罗文多面体》中,美术指导兼服装设计师张叔平选择展示一系列充满动感的大头照。这些作品出自夏永康之手,分格构图变化多端,与这位资深歌手以往摆拍的照片大不相同。
![罗文的《罗文多面体》镭射唱片封面,分成三个大小不一的框,里面是罗文的脸部特写,带有黄色色调。上框占据画面四分之三,当中可见罗文的整张脸。左下框可见他戴上太阳眼镜的双眼,右下框则见他闭上的左眼。蓝色直书唱片标题印在左上方。](./assets/J18pfCVuXn/william-chang-roman-tam-1-1000-1000x865.jpeg)
![罗文的《罗文多面体》镭射唱片歌词本封面分成三个大小不一的斜框,里面是罗文的脸部特写,带有黄色色调。上框占据画面方四分之三,当中可见罗文戴着太阳眼镜、紧闭双眼的照片。左下框可见他眼镜镜片之下的右眼,右下框则见他双眼直视镜头。黑色直书唱片标题印在右方。](./assets/gWEeRvmRCR/william-chang-roman-tam-2-1000-1000x828.jpeg)
![《罗文多面体》镭射唱片歌词小册跨页,当中可见五个大小不一的框,里面分别印有罗文的脸部特写,带有黄色色调。他在部分照片中戴了太阳眼镜。](./assets/jbMWX6a8Jj/william-chang-roman-tam-3-1000-1000x415.jpeg)
![《罗文多面体》镭射唱片歌词本的四折跨页,当中可见七个大小不一的框,里面分别印有罗文的脸部特写,带有黄色色调。他在部分照片中戴了太阳眼镜。](./assets/g5AKrmB0Io/william-chang-roman-tam-4-1000-1000x212.jpeg)
张叔平、夏永康,罗文《罗文多面体》镭射唱片封面,1994年,©Sound Wave Records Ltd.
张叔平、夏永康,罗文《罗文多面体》镭射唱片封面,1994年,©Sound Wave Records Ltd.
而在演唱会海报,张叔平则创造了另一种美学:海报男主角理应是罗文,但其头部却变成一颗菠萝,身穿白色西装在用餐;他身旁有两位女性,一位穿着舞娘内衣,另一位则伸出辣椒般的舌头。
![《罗文多面体》镭射唱片歌词本的四折跨页,当中可见七个大小不一的框,里面分别印有罗文的脸部特写,带有黄色色调。他在部分照片中戴了太阳眼镜。](./assets/wBOVclVbRg/william-chang-roman-tam-concert-1000-1000x1339.jpeg)
张叔平、夏永康,罗文《坏情人.艺君子.罗文.萝记多面体》演唱会海报,1994年,© 耀荣娱乐有限公司
张叔平、夏永康,罗文《坏情人.艺君子.罗文.萝记多面体》演唱会海报,1994年,© 耀荣娱乐有限公司
当中的“菠萝”其实是谐音──罗文的“罗”与菠萝 的“萝” 同音。这张海报颠覆一贯模式,连歌手样貌也没有,是演唱会宣传海报中前所未见的设计。这个设计强调罗文是位形象多变的艺人,也暗示演唱会将有彭羚和吴君如这两位嘉宾亮相。
香港大众媒体崛起造就了广东歌的蓬勃发展,而平面设计师对塑造明星的形象尤其重要。他们的作品超越了平面的宣传品,给予歌迷新的角度去感受音乐,并与音乐连结,让流行歌手以更多途径联系身边不断变化的世界。
![](./assets/D6EDB71RnO/william-chang-roman-tam-4-4096x867.jpeg)
![](./assets/ThGCkWSaKk/william-chang-roman-tam-concert-3420x4579.jpeg)
翻到B面探索更多!
制作人员
由M+制作
文字:王蕾
制作人:苏浚
策展团队:Katie Ho、陈朗晴、李晓婷、苏婷婷、王蕾
英文编辑:施维麟
中文编辑:梁仲汶、林立伟
翻译:梁仲汶、吴尚珩
影片摄影:DJ Furth
影片剪辑:DJ Furth、苏浚
照片摄影:Red Dog Studio
动画:HATO
替代文字:Narratives Studio
特别鸣谢:鲍皓昕、陈幼坚、黄宝儿、黄耀明、黄志淙、林海峰、刘天兰、丘雪君、阮大勇、夏永康、俞琤、张嘉琳、朱祖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