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歌的影像与形象

设计与演绎
B面

设计体验

广东歌的全盛时期,同时是音乐产业因应科技进步而转变的时代;设计师自然也要顺应变化。在iTunes或YouTube出现前的时代,12寸黑胶唱片的设计很有心思。专辑的包装不只用来收藏专辑,更会随碟附送抢眼的纪念品,充满惊喜。这种情况维持到1990年代初,当时黑胶唱片被尺寸较小的CD取代,虽为专辑设计带来新的掣肘,但同时为设计师带来新挑战和更多可能性。实体专辑不但令乐迷实在地拥有音乐,更让他们从美学角度更深入地感受歌手的风采魅力和表演。

陈幼坚为史诗式纪录片《丝绸之路》设计原声大碟封套时,亦尝试把当中的精神延伸到设计上。三面折叠封套拉开后,一片广阔的沙漠展现眼前;里面还附送了一套六张供收藏用的明信片。黄土般的色调莽莽苍苍,构图朴实简约,呈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古迹和日常景象。 

《丝绸之路巡礼名曲集》黑胶唱片封套的T字形四折内页。封套摊开后,可见一行旅人骑着骆驼横过沙漠的剪影在横向的三折内页上。从左到右,天色由绿色渐变成橙色,左右两页上有白色文字。中央下方的折页则有喜多郎演出时的背影。

陈幼坚,《丝绸之路巡礼名曲集》黑胶唱片封套,1983年,M+,香港,© 华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陈幼坚,《丝绸之路巡礼名曲集》黑胶唱片封套,1983年,M+,香港,© 华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那时中国内地逐步放开旅游观光,陈幼坚聘请了旅游摄影师叶焯林沿着这条远古经商路线,拍摄丰富多元的文化和地貌,包括甘肃省宏伟壮观的麦积山石窟,以及乌鲁木齐玉米收成的景象。 

随《丝绸之路巡礼名曲集》黑胶唱片所附送的长方形明信片。白色边框内的照片可见麦积山石窟及布满云朵的蓝天。
随《丝绸之路巡礼名曲集》黑胶唱片所附送的正方形明信片。白色边框内的照片可见大人和小孩,收割好的玉米则堆叠成墙,排成一行行。
随《丝绸之路巡礼名曲集》黑胶唱片所附送的正方形明信片。白色边框内的照片有鸣沙山及中央的月牙泉。
随《丝绸之路巡礼名曲集》黑胶唱片所附送的正方形明信片。白色边框内的照片可见嘉峪关带有女墙的城墙,右下方有分明的阴影。
隨《絲綢之路巡禮名曲集》黑膠唱片所附送的正方形明信片。白色邊框內的照片可見樹木林立的交河故城晨景。
随《丝绸之路巡礼名曲集》黑胶唱片所附送的正方形明信片。白色边框内的照片可见手抱着小孩的母亲和三个由高至矮排列的孩子,他们站立在蒙古包前。照片摄于天山山脉一带。

陈幼坚,《丝绸之路巡礼名曲集》黑胶唱片封套,1983年,M+,香港,© 华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陈幼坚,《丝绸之路巡礼名曲集》黑胶唱片封套,1983年,M+,香港,© 华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Detail of a square postcard gifted with the Silk Road Tour: Music Collection vinyl album, featuring a morning photograph of the Jiaohe Ruins amidst tree groves.
Detail of a square postcard gifted with the Silk Road Tour: Music Collection vinyl album, featuring a photograph of the Mingsha Mountain with the Crescent Moon Spring in the middle.
Detail of a postcard gifted with the Silk Road Tour: Music Collection vinyl album, featuring a photograph of the Maijishan Grottoes beneath a sky with a dense layer of clouds.
Cover of Deanie Ip’s vinyl album I Want, with the horizontal title in red at the top. The singer looks into the camera while sitting on a sofa with a black-and-white pattern.
Lyric sheet of Deanie Ip’s vinyl album I Want, which is divided into ‘black’ and ‘white’ sides. The page has a black-and-white pattern. The song titles in red, lyrics in white, and other album details are contained within the black parts.
Back cover of Deanie Ip’s vinyl album I Want, which is divided into ‘black’ and ‘white’ sides. The page has a black-and-white pattern. The song titles and some keywords of the album are in a red font, contained within the black parts.
Transparent song-listing sheet for the back of an album cover.
Cover of Deanie Ip’s vinyl album I Want, with the horizontal title in red at the top. The singer looks into the camera while sitting on a sofa with a black-and-white pattern.
Lyric sheet of Deanie Ip’s vinyl album I Want, which is divided into ‘black’ and ‘white’ sides. The page has a black-and-white pattern. The song titles in red, lyrics in white, and other album details are contained within the black parts.
Back cover of Deanie Ip’s vinyl album I Want, which is divided into ‘black’ and ‘white’ sides. The page has a black-and-white pattern. The song titles and some keywords of the album are in a red font, contained within the black parts.
Transparent song-listing sheet for the back of an album cover.

尽管《我要·叶德娴》这张专辑的主题比较个人,其包装设计同样别出心裁。这是刘天兰创立的黑白唱片公司发行的第一张专辑,顺理成章地,黑白两色成为了专辑的主色。封面上的叶德娴坐在带有孟菲斯设计风格的荔枝皮沙发上,与鲜红色的粗体中文标题形成强烈对比。 

叶德娴《我要》黑胶唱片封面。顶部可见红色横书的标题,下方的叶德娴直视镜头,坐在黑白斑纹的沙发上。
叶德娴《我要》12吋黑胶唱片的「白」面。唱片标签有红色横书标题和黑色曲目。左下方有着跟封面一样的黑白斑纹。

刘天兰,叶德娴《我要》黑胶唱片封套,1985年,© 黑白唱片有限公司

刘天兰,叶德娴《我要》黑胶唱片封套,1985年,© 黑白唱片有限公司

为了丰富歌词的阅读体验,部分歌词以白色印在透明胶片上。

叶德娴《我要》黑胶唱片歌词单张。唱片分「黑」面和「白」面,整页印上黑白斑纹,红色的歌曲名称、白色的歌词,及其他唱片资料可见在黑斑内。

刘天兰,叶德娴《我要》黑胶唱片封套,1985年,© 黑白唱片有限公司

刘天兰,叶德娴《我要》黑胶唱片封套,1985年,© 黑白唱片有限公司

专辑的黑色封底则将“生命”“痛苦”“挣扎”“柔情”等词语印成红色。当透明歌词纸叠放在封底上,歌名与歌词拼凑出完整的阅读体验,同时凸显叶德娴歌曲中的情感韵味。 

葉德嫻《我要》黑膠唱片封底。整頁可見黑白斑紋。唱片分“黑”面和“白”面,紅色的歌曲名稱和其他關鍵詞可見在黑斑內。

刘天兰,叶德娴《我要》黑胶唱片封套,1985年,© 黑白唱片有限公司

刘天兰,叶德娴《我要》黑胶唱片封套,1985年,© 黑白唱片有限公司

Back cover of Tai Chi’s vinyl album Forbidden Zone. A tai chi symbol takes up the entire cover with a grey background visible on the four corners. The song list is laid out on the white and black parts of the symbol, with the seven band members lined up along the central curved line. Each member has a red, orange, yellow, green, light blue, blue, and purple outline respectively.
Cover of Tai Chi’s vinyl album Forbidden Zone. Two female heads, covered by white and black veils respectively, are positioned in a way that resembles the tai chi symbol. The back of each head, looking outward, rests on the other figure’s left shoulder. The title is visible on the top left and bottom right corners.
Back cover of Tai Chi’s vinyl album Forbidden Zone. A tai chi symbol takes up the entire cover with a grey background visible on the four corners. The song list is laid out on the white and black parts of the symbol, with the seven band members lined up along the central curved line. Each member has a red, orange, yellow, green, light blue, blue, and purple outline respectively.
Cover of Tai Chi’s vinyl album Forbidden Zone. Two female heads, covered by white and black veils respectively, are positioned in a way that resembles the tai chi symbol. The back of each head, looking outward, rests on the other figure’s left shoulder. The title is visible on the top left and bottom right corners.

鲍皓昕太极乐队《禁区》大碟所设计的封面,可见他把专辑理解为一个概念;与太极乐队以往的专辑不同,封面上并没有放团体照,反而以太极图代表和呼应这队七人乐队的名字。 

太极《禁区》黑胶唱片封底,太极阴阳图占据整个画面,四角可见灰色的背景。歌曲名称分别印在阴阳黑白两边,在交接线上有七位乐队成员的全身照,各人的轮廓分别以红、橙、黄、绿、青、蓝、紫色线条勾勒出来。

鲍皓昕,太极《禁区》镭射唱片封套,1987年,M+,香港,© 香港华纳唱片有限公司

鲍皓昕,太极《禁区》镭射唱片封套,1987年,M+,香港,© 香港华纳唱片有限公司

鲍皓昕还参考勒内.马格利特的画作《恋人》,拍摄了一张模仿道家太极图的照片──当中的亚洲女性裹着白纱,白人女性裹着黑纱,两人的头部和颈项互相扣连,有如太极图中的阴阳。把封套转动起来时,封面照片就会像轮子般旋转。 

太极《禁区》黑胶唱片封面。当中可见两个女子的头部,她们分别披上白纱和黑纱,头部上下颠倒,头顶靠在对方的肩颈旁,模仿太极阴阳图的形态。左上角及右下角可见直书的标题。

鲍皓昕,太极《禁区》镭射唱片封套,1987年,M+,香港,© 香港华纳唱片有限公司

鲍皓昕,太极《禁区》镭射唱片封套,1987年,M+,香港,© 香港华纳唱片有限公司

陈幼坚为张国荣设计过众多专辑,而《Hot Summer》或许是构思最奇巧的一张。这张专辑以“全港首创3D唱片封套”作标语,封面是张国荣的特写,以海滩、蓝天,以及悬浮着的立体太空人和陨石为背景;歌词纸上还出现了一只暴龙。这些图像看似以数码工具精确绘制,但其实是由一层层的照片,加上分别偏向不同角度的手绘红蓝印刷原色线条叠合而成,令图像在随碟附上的3D立体眼镜下产生立体的错觉。这张专辑大受年轻人欢迎,因为看着专辑封面,就像看到心爱的偶像从如梦如幻的太空海滩中跃现。 

张国荣《Hot Summer》黑胶唱片封面,印有配合3D眼镜观看的图案。黄色直书唱片标题印在左方,背景呈现蓝天白云、彩虹、太空人和陨石,下方的海中央则有小岛。右下方可见张国荣身穿黑色背心,直视镜头,右手靠在唇边。
张国荣《Hot Summer》黑胶唱片封底,粉紫色背景上印有配合3D眼镜观看的图案,包括恐龙、太空人、时钟和陨石。戴着太阳眼镜的张国荣在右下方,他身穿黑色长袖上衣,肩上披着粉红色衣服,双手枕在脑后。
张国荣《Hot Summer》黑胶唱片的歌词册子跨页,印有配合3D眼镜观看的图案。左页的背景可见蓝天白云和彩虹,图中的张国荣直视镜头,身穿黑色背心,右手抱头。右页则印有歌词。好几个太空人的背影图案横跨左右两页。
张国荣《Hot Summer》黑胶唱片的歌词册子跨页,印有配合3D眼镜观看的图案。左方上半部可见歌词,左下角则有恐龙图案。右方有张国荣的肖像,背景是粉紫色。相中他直视镜头,右手半握着拳靠在唇边。
张国荣《Hot Summer》黑胶唱片歌词册子封面的背景可见海浪拍岸,溅起水花。随唱片附送的3D眼镜放置在中央,左边的绿色镜片是圆形的,右边的红色镜片则是长方形的。

陈幼坚,张国荣《Hot Summer》黑胶唱片封套,1988年,M+,香港,陈幼坚捐赠,2020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陈幼坚,张国荣《Hot Summer》黑胶唱片封套,1988年,M+,香港,陈幼坚捐赠,2020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Cover of Leslie Cheung’s vinyl album Hot Summer, containing images viewable with 3D glasses. The vertical title in yellow is on the left. The background shows a rainbow, astronaut, meteorite, and clouds in the blue sky, with an island at the centre beneath. Positioned at bottom right, Cheung wears a black tank top, looking into the camera with his right hand next to his mouth.
Two-page spread in the lyric booklet of Leslie Cheung’s vinyl album Hot Summer, containing images viewable with 3D glasses. The left page has the singer resting his right hand on his head, with a background of blue skies, white clouds, and a rainbow. The right page has the lyrics. A series of astronauts appears across the spread.
Two-page spread in the lyric booklet of Leslie Cheung’s vinyl album Hot Summer, containing images viewable with 3D glasses. The left page has lyrics on its upper half and a dinosaur at the bottom left corner. The right page has Cheung looking into the camera with his right fist placed next to his mouth.

陳幼堅設計第一張CD封套時,除了要面對封面由十二吋縮小至五吋的問題外,還要在這個小小的正方形上,呈現羅大佑充滿政治意涵的大膽歌詞,以及對香港主權從英國移交到中國的反思。

雷射唱片《音乐工厂 II 首都》封面。封面分上中下三个横幅,印有三个不同头像的局部,组合成一幅大头照。上方横幅可见带有深红色胎记的额头;中间横幅则是一对眼睛和鼻子;下方横幅是展现浅笑的下巴,其嘴角右下方有痣。左右两方置有直书的黑白色唱片标题。
雷射唱片《音乐工厂 II 首都》封底上可见多幅政治人物头像,每幅均以拼贴方式分成上中下三个横条,有些横条则以红色条子代替,上面写有歌曲及歌手名称。

陈幼坚,罗大佑《音乐工厂II:首都》镭射唱片封套,1992年,M+,香港,陈幼坚捐赠,2020年,© 滚石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陈幼坚,罗大佑《音乐工厂II:首都》镭射唱片封套,1992年,M+,香港,陈幼坚捐赠,2020年,© 滚石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为求令视觉效果更丰富,陈幼坚将歌词小册子的每一页从上而下分为三部分,每道横条上分别印有代表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体系的名人肖像的三分之一,这些人包括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邓小平和李柱铭。 

听众翻动横条时,可以调皮地配搭不同五官,组合成十八张不同的脸孔,体现政治的多变色彩,并反映流行专辑也能传递层次丰富的意涵和复杂心境。 

镭射唱片《音乐工厂 II 首都》的歌词小册子,打开后成三折的模样。中间页面的背景为黑色,有红色直书文字「万里山河 千代人物...」,左右两页则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展示经重新拼贴的头像。
镭射唱片《音乐工厂 II 首都》的歌词小册子,打开后成三折的模样,每折皆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展示经重新拼贴的头像。
镭射唱片《音乐工厂 II 首都》的歌词小册子,打开后成三折的模样,每折皆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展示经重新拼贴的头像。

陈幼坚,罗大佑《音乐工厂II:首都》镭射唱片封套,1992年,M+,香港,陈幼坚捐赠,2020年,© 滚石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陈幼坚,罗大佑《音乐工厂II:首都》镭射唱片封套,1992年,M+,香港,陈幼坚捐赠,2020年,© 滚石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夏永康在设计第一张CD专辑──彭羚的《See for Cass》时,颠覆惯用的透明塑胶盒包装设计。他没有试图复制黑胶碟的奢华包装,反而用一块纸板制作CD封套。这个十页的风琴式折叠封套,中间的对角折线是光碟和歌词纸的存放位置,向右翻会看到彭羚的照片,以及白云和十字架的喷绘。 

夏永康谈他具有实验性的设计手法 

夏永康谈他具有实验性的设计手法 

每一张唱片我都希望变一些东西出来。我不想跟从传统的模式,我想做一些新的东西。

──夏永康

彭羚镭射唱片《See for Cass》设计成五折跨页,上方页面可见彭羚的全身照,她身穿黑色连身裤,直视镜头,站在橙黄色背景之中。中间两页的背景为浅橙红色,印有白色珠绣十字架和酒红色C字标志。下方两页以蓝天白云作背景,最底页可见彭羚融入背景。

夏永康、刘健文、 Claudia Chui,彭羚《See for Cass》唱片封面,1993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夏永康、刘健文、 Claudia Chui,彭羚《See for Cass》唱片封面,1993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Front and back covers of Cass Pang’s CD album See for Cass. The two-page spread has blue skies as the background. The right page has the singer blending into the background and the title placed at the lower centre. The left has the song list and album details in a small black font at the lower half.
Interior view of Cass Pang’s CD album See for Cass. The two-page spread has a coral background, decorated with four circular stamps of the letter ‘c’ in wine red and nine white beaded crosses.

林海峰是不按牌理出牌的“挪用大师”,他的第一张个人专辑《的士够格》的包装也贯彻这种风格。唱片的设计参考了他童年时为之着迷的《星际迷航》,并与 Shya-La-La工作室创办人之一夏永康和现为著名潮流玩具设计师的刘建文一同制作。 

林海峰镭射唱片《的士够格》包装正面。设计参考了科幻影视系列《星际迷航》,CD盒和唱片分别可见林海峰及乐队成员扮演史波克及星际舰队成员的插画。长方形的包装将CD盒和唱片上下分开包装,CD盒上方印有唱片标题。

专辑的小册子以金属银色印刷,封面上的林海峰一身史波克舰长的造型,手持死光枪;CD表面印上看似是星际舰队成员的人物,以及举着史波克经典手势的林海峰。这张专辑模仿以前模型玩具的包装方式,将各个组件密封在塑胶外壳内,并以卡纸托底。 

林海峰镭射唱片《的士够格》的封面及封底。右方封面的插画上,林海峰在银灰色背景中化身为《星际迷航》角色史波克,并手持一把枪。左方封底中间有一个小徽章,上面有林海峰扮演史波克的黑白小画像。
林海峰镭射唱片《的士够格》的封面及封底。右方封面的插画上,林海峰在银灰色背景中化身为《星际迷航》角色史波克,并手持一把枪。左方封底中间有一个小徽章,上面有林海峰扮演史波克的黑白小画像。  随林海峰镭射唱片《的士够格》附送的黑白漫画单张背面。全英语对白的漫画是以《星际迷航》为蓝本。
林海峰《的士够格》镭射唱片光碟,可见参考了《星际迷航》角色的插画。

专辑内有:一张A3海报,正面是林海峰与他的队员,背面是歌词;“HARD BEAT”T恤的兑换券;虚构音乐会的宣传单页,正面写上音乐会的日子“1997年7月1日”,背面则用漫画阐释舰队成员决心举行音乐会的理由──“马照跑、舞照跳!”,还故意以很生硬的英文来表达。 

随林海峰镭射唱片《的士够格》附送的海报正面,黑白照中可见林海峰及乐队成员扮演《星际迷航》角色。
随林海峰镭射唱片《的士够格》所附送的海报背面,整张满布歌词。银灰色插画覆盖着背景,当中可见林海峰化身为《星际迷航》的角色史波克。
随林海峰镭射唱片《的士够格》附送的单张正面,宣传一场在1997年7月1日举行的虚构演唱会。右方插画是化身为《星际迷航》角色史波克的林海峰,左下方则画上由乐队成员饰演的其他星际舰队角色。
随林海峰镭射唱片《的士够格》附送的单张,买家可凭此单张换领黑色T恤。 T恤上印有林海峰化身为《星际迷航》角色史波克的插画,插画中的他持着枪。单张中央写有「VANS够格FREE!!」白色字样。

《的士够格》在香港回归前两个月推出,它所营造的奇幻感和复古未来美学,仿佛是种戏谑,邀请大家继续在未知的未来里生活。 

林海峰镭射唱片《的士够格》包装背面,有林海峰化身为《星际迷航》角色史波克的全身插画。卡纸部分以虚线加工,可撕开成人形立牌和小纸架。

所有《的士够格》图片:夏永康、林海峰、刘健文,林海峰《的士够格》唱片封面,1997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所有《的士够格》图片:夏永康、林海峰、刘健文,林海峰《的士够格》唱片封面,1997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A poster from Jan Lamb’s CD album Hard Beat, referencing sci-fi media franchise Star Trek.
Back of a flyer accompanying Jan Lamb’s CD album Hard Beat. It features an English comic strip based on Star Trek.
Front of a flyer accompanying Jan Lamb’s CD album Hard Beat. It promotes a fictitious concert being held on 1 July 1997. On the right is a portrait of the singer as Spock from Star Trek. On the bottom left are portraits of the band members as part of Starfleet.

跨领域交流

香港乐坛造就了不同领域创作者的发展,让他们凭其专业在形象塑造方面大展拳脚。他们的角色相当灵活:时装杂志编辑和服装设计师可以担任美术指导,平面设计师也可尝试摄影和布景设计的工作。专业与业余之间没有明确界线,加上整个行业强调合作性,令大家更敢于实验新的技术,尝试新的事业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为平面设计带来新的可能性。  

鲍皓昕曾出任美国大西洋唱片公司和华纳兄弟唱片公司的美术总监,所接触的人和技术都是国际级的,他曾使用最先进的染料转印技术,也曾与理查德.阿维顿等知名摄影师合作。而他在1980年代回流香港后,对平面制作的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林子祥《爱到发烧》黑胶唱片封面。手绘的背景可见深蓝色的天空卷起熊熊火焰。身穿白衣的林子祥在中央,直视镜头,把头搁在放在敞篷车车门的右手上。直书标题由四种不同字体组成,置在中央偏左方。

鲍皓昕,林子祥《爱到发烧》黑胶唱片封套,1984年,M+,香港,© 香港华纳唱片有限公司

鲍皓昕,林子祥《爱到发烧》黑胶唱片封套,1984年,M+,香港,© 香港华纳唱片有限公司

为了配合林子祥在专辑《爱到发烧》中呈现的火热激情形象,鲍皓昕利用在平面设计和插图方面的专业知识,加上自学的摄影技术,把林子祥的照片印在水彩纸上,再以相片专用的油彩和粉笔描绘火云在天空燃烧的景象。

林子祥《爱到发烧》黑胶唱片封底,有林子祥侧脸的照片。他身穿红衣,手执着火的麦克风。曲目印在左下方。

鲍皓昕,林子祥《林子祥85特辑》黑胶唱片封套,1985年,M+,香港,© 香港华纳唱片有限公司

鲍皓昕,林子祥《林子祥85特辑》黑胶唱片封套,1985年,M+,香港,© 香港华纳唱片有限公司

鲍皓昕忆述他读书的日子,回想他为何开始设计唱片封套 

鲍皓昕忆述他读书的日子,回想他为何开始设计唱片封套 

“唱片封面设计……是当时的波普艺术 。一直有新的、独特的东西出现,随着新专辑发行,小小方形版面承载着独特的作品 。

──鲍皓昕

那时候,对香港歌手和唱片公司来说,开演唱会的利润远比卖唱片丰厚。为设计“林子祥85演唱会”宣传海报和相关的《林子祥85特辑》封面,鲍皓昕动用了较高预算;他向一位工业摄影师购买了一张摄于钻油井、捕捉了火焰燃烧一刻的照片,并将照片与林子祥于摄影棚拍摄的肖像合成。为此,他利用了最先进的照片处理机器,而这种技术当时只能在东京找到。被问到可否改用较简单的方式时,鲍皓昕说:“演唱会观众将会看到他现场表演,因此必须实实在在地展示所谓的‘发烧’(广东话中意指发热或燃烧),而不是只靠象征符号来表达 。”  

刘天兰于1981年加入《号外》的编辑团队,就时装造型与版面设计为杂志建立了一套一丝不苟的风格;《号外》于1976年创刊,是香港第一本以文化艺术为题的月刊,至今依然极具影响力与前瞻性。她将这些经验应用到叶德娴的《你留我在此》专辑上:专辑封面弥漫着一种空虚感,显得格外淡淡然;专辑内页的一角,是裹在麻布袋般的Comme des Garçons裙子内的叶德娴,眼神一片茫然落寞。歌词本以橡皮筋挂在双封面的折叠封套内,它以粗糙的棕色和黑色纸张制造,印着在摄影棚内拍摄的黑白照,加上专辑简约朴实的设计以及卡其色和黑色的对比,强调了主打歌中被抛弃的主题。  

刘天兰细说1980年代香港的创意产业发展,以及她在杂志担任编辑的经验,如何影响她设计唱片封套的手法  

刘天兰细说1980年代香港的创意产业发展,以及她在杂志担任编辑的经验,如何影响她设计唱片封套的手法  

“不只是要拍一张好看的照片,而是有一些信息……令歌手、音乐与大家手上的实体封套有所关联,并为它赋予生命。我是以编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做这件事 。”

──刘天兰

叶德娴《你留我在此》黑胶唱片封面。叶德娴的大头照占据整个封面,她直视镜头。中央上方可见金色直书标题。
叶德娴《你留我在此》黑胶唱片封底,左方有叶德娴的全身照,身穿灰衣。金色直书的标题及曲目印在右上方,歌手名称则在右下方。
叶德娴《你留我在此》黑胶唱片封套内页及放在中间的歌词小册子。书册内页以黑色背景衬托金色色调的歌词和图片。

刘天兰,叶德娴《你留我在此》黑胶唱片封套,1984年,M+,香港,© 永恒唱片贸易有限公司

刘天兰,叶德娴《你留我在此》黑胶唱片封套,1984年,M+,香港,© 永恒唱片贸易有限公司

至于《千个太阳》这张专辑,刘天兰一改叶德娴以往都市女性的形象,把她摇身一变成为华丽贵妇,造型极具代表性。为了营造太阳散发的温暖丰足之感,刘天兰为叶德娴量身订做了一件精细繁复的刺绣上衣。衣服布料亦被拍摄并打印在模切镂空封套上,包围着叶德娴。从叶德娴丰姿冶丽的化妆和发型,特别挑选的镀金饰物,精心编排的动作,以及以由宋徽宗所创、象征着盘绕金丝的瘦金体印刷的专辑名称,可见刘天兰的美术指导十分全面。  

叶德娴《千个太阳》黑胶唱片封面。牡丹填满了金黄色的背景,形成一个外框,延伸至左边一个不规则的额外折页,扩展至方形封套之外。中央可见叶德娴的半身照在黑色背景中,她扎着马尾,上衣有着与封面相同的牡丹图案。唱片标题印在右上方。
叶德娴《千个太阳》黑胶唱片封底。金黄色牡丹花外框包围着黑色背景和金色歌词。封套右边延伸的不规则折页亦见黑色背景,有叶德娴的半身侧脸照。

刘天兰,叶德娴《千个太阳》黑胶唱片封套,1986年,M+,香港,© 黑白唱片有限公司

刘天兰,叶德娴《千个太阳》黑胶唱片封套,1986年,M+,香港,© 黑白唱片有限公司

设计师陈幼坚为陈洁灵设计同名专辑时,利用了全新的技术来创作与她本人同样自信多变的图像风格。封面上有九张陈洁灵摆着古灵精怪表情的大头照,似乎是经过数码处理,看起来却制作粗糙。这是陈幼坚利用当时新上市的彩色影印机所做的实验,他以这种手法设计的专辑仅此一张。他把陈洁灵的照片放在影印机的玻璃面上移动,制造涂抹和朦胧的效果,同时随意调较色彩平衡和对比,以达致不同色调和深浅,又尝试将图像重复影印,在同一页面上重叠不同影像;结果呈现了一格格的平面肖像,有鲜艳的粉红色、紫色、黑色,还以安迪.沃霍尔式的墨渍和失焦效果作最后的画龙点睛。  

陈洁灵同名黑胶唱片封面,当中可见九幅陈洁灵摆出不同表情的大头照。她身穿粉红色上衣,戴上黑色手套,摆出不同表情。照片皆以紫色为背景,并以三乘三的构图排列。
陈洁灵同名黑胶唱片封底,当中可见九幅陈洁灵的大头照。她摆出不同表情,她的头发和手套的部分都是深粉红色。照片皆以紫色为背景,并以三乘三的构图排列。

陈幼坚,陈洁灵《陈洁灵》黑胶唱片封套,1987年. M+,香港,© 陈幼坚

陈幼坚,陈洁灵《陈洁灵》黑胶唱片封套,1987年. M+,香港,© 陈幼坚

Back cover of George Lam’s vinyl album Love Fever. Taking up most of the composition is a side portrait of the singer in a red top, holding a microphone that is on fire. On the bottom left is the song list.
Interior of Deanie Ip’s vinyl album You Left Me Here, with the accompanying lyrics booklet at the centre. The inner pages of the booklet mainly have a black background, and the lyrics and images have a gold tone.
Cover of Deanie Ip’s vinyl album Thousand Suns. Densely populated peonies fill a golden yellow background, forming an outer frame that extends beyond the album’s frame as an extra foldable flap on the left. At the centre is a half body portrait of the singer with a ponytail on a black background. She wears a top with the same peony pattern as the cover. Album title is on top right.
Back cover of Elisa Chan’s self-titled vinyl album. It has a 3 x 3 layout of nine portraits of the singer showing different expressions on a purple background. A pink tone covers her hair and gloves.

Cover of Leslie Cheung’s vinyl album Final Encounter. The red background is formed by concentric circles. The singer, wearing a suit, sits cross-legged on the stage. He holds a mic in his right hand, looking into the distance to his right.
Back cover of Leslie Cheung’s vinyl album Final Encounter. It shows a white stage structure shaped in the form of the word ‘final’, with a spotlight shining directly on it.
Interior of Leslie Cheung’s vinyl album Final Encounter. The top half has lyrics. The bottom half shows the singer standing on a white stage structure, shaped in the form of the word ‘final’. The background is red above the structure and fades into black below.
Cover of Leslie Cheung’s vinyl album Final Encounter. The red background is formed by concentric circles. The singer, wearing a suit, sits cross-legged on the stage. He holds a mic in his right hand, looking into the distance to his right.
Back cover of Leslie Cheung’s vinyl album Final Encounter. It shows a white stage structure shaped in the form of the word ‘final’, with a spotlight shining directly on it.
Interior of Leslie Cheung’s vinyl album Final Encounter. The top half has lyrics. The bottom half shows the singer standing on a white stage structure, shaped in the form of the word ‘final’. The background is red above the structure and fades into black below.

陈幼坚也参与了《Final Encounter》的创作,专辑封面呈现张国荣在告别乐坛之前、事业正值如日方中的状态。封面上的主图像体现了设计的宽广定义,其制作横跨摄影、字体排印、时装和舞台设计。  

张国荣《Final Encounter》黑胶唱片封面。红色背景由许多同心圆环组成。张国荣盘腿坐在台上,身穿西装,右手拿着麦克风,眼神向他右边眺望。

陈幼坚,张国荣《告别乐坛演唱会》黑胶唱片封套,1989年,M+,香港,陈幼坚捐赠,2020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陈幼坚,张国荣《告别乐坛演唱会》黑胶唱片封套,1989年,M+,香港,陈幼坚捐赠,2020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这个双封面专辑,正面可见张国荣坐在台上;打开折叠封套后,会看到舞台是由立体的英文字母建造。陈幼坚用“Final”这个字做了一个三米高的结构,让张国荣在上面或站或坐,摆出各款潇洒有型的姿势,并请来摄影师黄永熹为他拍照。  

张国荣《Final Encounter》黑胶唱片封面及封底。上方封面可见张国荣盘腿而坐在台上,下方封底则显示由立体的「FINAL」字样组成的高台。

陈幼坚,张国荣《告别乐坛演唱会》黑胶唱片封套,1989年,M+,香港,陈幼坚捐赠,2020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陈幼坚,张国荣《告别乐坛演唱会》黑胶唱片封套,1989年,M+,香港,陈幼坚捐赠,2020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黄永熹对灯光设计的掌握精妙,让人产生视觉上的错觉,舞台看似又高又深,字母更呈现由宽渐窄的立体效果。在没有数码科技协助的情况下,黄永熹以聚光灯营造戏剧效果,令张国荣登峰造极的身影处于看似无边无际的背景之中。  

张国荣《Final Encounter》黑胶唱片两折内页。红色背景上印有歌词,左页的中央有地球图案。右页则见张国荣双手张开,站在「FINAL」字样的高台上。

陈幼坚,张国荣《告别乐坛演唱会》黑胶唱片封套,1989年,M+,香港,陈幼坚捐赠,2020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陈幼坚,张国荣《告别乐坛演唱会》黑胶唱片封套,1989年,M+,香港,陈幼坚捐赠,2020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DJ兼乐评人黄志淙曾经形容,张叔平设计专辑封套的手法如同“在以唱片封套拍电影”。张叔平本来从事服装设计和电影制作相关的工作,擅长把摄影机当笔,从个人角度捕捉细腻情感。  

达明一派同名黑胶唱片封面。身穿白色衬衫的黄耀明和刘以达一前一后站立着,直视镜头。白色背景可见飞扬的纸屑。右方的直书标题有青、蓝、黑、粉红四色。

张叔平,达明一派《达明一派》黑胶唱片封套,1986年,M+,香港,©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张叔平,达明一派《达明一派》黑胶唱片封套,1986年,M+,香港,©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达明一派是香港第一支“合成器流行音乐”乐队。在他们首张专辑的封面上,吉他手刘以达和主唱黄耀明身穿白衬衫站在纯白的背景前;黄耀明的长发随风披拂脸上,纸屑在空中飘扬,为素净的画面带来扣动心弦的效果。  

张叔平设计的极简封面也许未能反映达明一派轻快的歌曲风格,却在1980年代后现代设计文化的喧闹影像中突围而出。张叔平在创作封面时采用直观的手法,借独特的人物构图营造气氛。这种手法深得乐队信任,令他们此后合作无间,造就了达明一派独树一帜的风格。  

达明一派同名黑胶唱片封底。黄耀明和刘以达身穿白色衬衫,背对镜头一前一后地站立着。他们的名字分别以浅绿和蓝色字体印在他们旁边。白色背景中可见纸屑飞扬。曲目在左下方。

张叔平,达明一派《达明一派》黑胶唱片封套,1986年,M+,香港,©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张叔平,达明一派《达明一派》黑胶唱片封套,1986年,M+,香港,©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达明一派的专辑《我等着你回来》,以1940年代一首经典国语流行曲命名,当中收录的一些歌曲抒发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的盼望和忧虑。  

张叔平的设计把像素化的荧幕影像重叠在黄耀明和刘以达的照片上。  

封面上两人都戴上墨镜:黄耀明直视镜头,刘以达则低着头。粗糙的像素和脸上的墨镜掩盖了他们的情感和意图;照片的构图暗示着观看者与被观看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达明一派《我等着你回来》黑胶唱片封面。杂讯颗粒覆盖整个封面,画面中可见左方的黄耀明身穿白衣,坐在白椅上,而右方的刘以达则身穿黑衣,坐在黑椅上。黄耀明扭头望向镜头,刘以达则目光低垂,二人均戴着黑色太阳眼镜。
达明一派《我等着你回来》黑胶唱片封底,可见深蓝色的杂讯颗粒背景。左上方可见一个深红色长方形,曲目的白色文字排列在其中。

张叔平,达明一派《我等着你回来》黑胶唱片封套,1987年,M+,香港,©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张叔平,达明一派《我等着你回来》黑胶唱片封套,1987年,M+,香港,©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黄耀明回想张叔平为达明一派作美术指导的往事,并谈及他怎样塑造达明一派的形象 

黄耀明回想张叔平为达明一派作美术指导的往事,并谈及他怎样塑造达明一派的形象 

“张叔平真是一位大师他什么事都亲力亲为我们现场没有发型师和化妆师我记得这次是张叔平本人帮我们化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他说:‘没问题,我们什么都自己做!’”

──黄耀明

资深乐评人黄志淙谈张叔平与达明一派的合作 

资深乐评人黄志淙谈张叔平与达明一派的合作 

“从色彩和气氛 ,可见当中充满故事性和想像力。当然也有关于性别的暧昧演绎,以及一些类似舞台效果的构思 。”

──黄志淙

达明一派的《意难平》专辑毫无忌讳地探讨爱、欲和性。张叔平在专辑封面上通过灯光和场面调度表达这一切。照片饱和度高、构图费尽心思,从二人的侧面和下方打灯,造成不同的亮点和阴影,在两位男子之间营造出关系暧昧不明之感。黄耀明站在背景中,衬衫钮扣半开,敞露出一边肩膀。刘以达站近镜头,脸上的阴影凸显其五官的阳刚味,与黄耀明雌雄同体的感觉形成对比。  

达明一派《意难平》黑胶唱片封面。左方可见戴着黑帽的刘以达的侧脸。右方则见黄耀明站立在蓝色帘幕前,他身穿红色衬衫和牛仔裤,并戴着黄色领巾。两人目光低垂。橙色标题印在右下方。

张叔平,达明一派《意难平》黑胶唱片封套,1989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张叔平,达明一派《意难平》黑胶唱片封套,1989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软硬天师的《广播道软硬杀人事件》专辑设计,不但说明电台DJ在广东说唱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展示了设计师与插画师之间的跨领域合作。葛民辉和林海峰与夏永康和刘建文合作,希望向常在香港街头写字的“九龙皇帝”曾灶财致敬。他们认为曾灶财的书法是街头涂鸦的一种,代表着嘻哈文化。专辑封面和歌词本上的是一个个恍如破旧铝闸的平面设计,并布满出自刘建文手笔、模仿曾灶财那种密密麻麻、稚拙、几乎难辨的特大中文毛笔字。曾灶财的作品早在受艺术界关注之前,已影响了广东歌的视觉语言。  

软硬天师《广播道Fans杀人事件》镭射唱片封面。黑色手写字体满布绿色背景,内容包括专辑名称、组合名字、曲目,以及有关街头涂鸦者曾灶财的资料。
软硬天师《广播道Fans杀人事件》镭射唱片封底。黑色手写字体布满绿色背景,内容包括专辑名称、组合名称以及曾灶财的名字。
软硬天师《广播道Fans杀人事件》镭射唱片歌词小册子跨页。左页背景为深紫色,右页则为灰绿色。字体带手写字风格,横书的黄色歌名置在直书的白色歌词之下。
软硬天师《广播道Fans杀人事件》镭射唱片歌词小册子跨页。字体带手写字风格。左页背景为深灰色,并以英文列出参与制作的工作人员。右页背景则为蓝色,横书的黄色歌名置在直书的白色歌词之下。
软硬天师《广播道Fans杀人事件》镭射唱片歌词小册子跨页。字体带手写字风格。左页背景为紫色和绿色,右页背景则为紫色。横书的黄色歌名置在直书的白色歌词之下。
软硬天师《广播道Fans杀人事件》镭射唱片歌词小册子内页跨页。字体带手写字风格。左页背景为紫色,横书的黄色歌名置在直书的白色歌词之下。右页背景则为深灰色,并以中英文列出每首歌曲的作曲、填词、编曲等制作人员名单。
软硬天师《广播道Fans杀人事件》镭射唱片歌词小册子内页跨页。字体带手写字风格。左页背景为紫色,右页背景则为紫绿色。横书的黄色歌名置在直书的白色歌词之下。
软硬天师《广播道Fans杀人事件》镭射唱片歌词小册子内页跨页。字体带手写字风格。左页背景为紫色,右页背景则为紫绿色。横书的黄色歌名置在直书的白色歌词之下。

夏永康、林海峰,软硬天师《广播道杀人事件》卡式录音带盒封面,1993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夏永康、林海峰,软硬天师《广播道杀人事件》卡式录音带盒封面,1993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夏永康在设计王菲的《最菲》精选专辑时,延续他对物料、字体排印和拼贴的实验。他以牛皮纸制作封面,并以模切技术呈现专辑名称“ FAYE BEST”的手写字体。光碟表面的专辑名称旁亦以丝网印刷了一些油漆污迹、圆珠笔痕,还有一堆好像能看懂的手写字,感觉破旧。歌词本也同样拼拼凑凑,由王菲的一些旧照片加上现成图像和文字组成。夏永康将碎片拼凑起来,在拼贴设计的过程中反映王菲的个性。  

王菲《最菲》雷射唱片封面。英文标题《FAYE BEST》在浅棕色纸上以不规则的镂空印刷方式展现,中央空心的部分透现盒内的光碟。
王菲《最菲》镭射唱片封底。浅棕色的背景可见红蓝水彩笔触。曲目排列在模仿撕碎纸条的图像之上。
王菲《最菲》镭射唱片小册子跨页。左方可见红、橙、黄、蓝、粉红和黑色色块拼贴。右方则以不同图片拼贴而成,部分带有被撕裂过的纸胶带痕迹,中央下方有王菲的半身照。
王菲《最菲》镭射唱片小册子内页,以不同图片拼贴而成。左方可见大脑结构图,右方则见一部Contax相机的图片。
王菲《最菲》镭射唱片小册子内页。跨页的背景为深紫色,拼贴了大大小小的王菲黑白照。
王菲《最菲》镭射唱片小册子内页。左页以王菲的大头照和不同的黑白图片拼贴而成,左下方贴有身穿内衣裙的金发女郎插画。右页以不同的彩色照片及图片拼贴而成,并贴有三张王菲的照片。
王菲《最菲》镭射唱片小册子内页。左页以王菲的大头照、杂志剪报、手写和印刷字的字条拼贴而成。右页同样为拼贴图,可见唐老鸭造型两脚插头的图片。
王菲《最菲》镭射唱片小册子内页。歌词以拼贴的方式展现,印有纸条图像。浅棕色背景看似被一层乳白颜料覆盖,同时可见蓝、白色颜料笔触。
王菲《最菲》镭射唱片小册子内页。左页可见两张印有肖像的杂志剪报,其中左上方较小的照片贴上了王菲的头像。右页则见王菲的肖像,贴在写满日文字的红色背景上。

夏永康,王菲《最菲》镭射唱片封套,1994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夏永康,王菲《最菲》镭射唱片封套,1994年,© 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至于王菲的《胡思乱想》专辑和海报,夏永康选择弃用照片,单纯以字体排印作为设计手法。在纯白的背景中,“没有新形象”“没有大头相”“没有歌迷会”等各种字句互相重叠,而当中“胡思乱想”四个黑色大字尤其突出。这些字句的字体大小、线条粗细和色调深浅都不尽相同,看起来像是飘浮在不同远近。文字的部首和笔画虽被刻意抹去,但仍然能看得出是什么字,足以证明夏永康作为平面设计师对中文字体的娴熟掌握。夏永康的设计手法一反传统,专注于字体的图像表达,以视觉元素呈现王菲那渐趋实验性的歌唱风格,并在专辑中收录多种类型、有明显真假音转换、意识流风格的歌曲。

王菲《胡思亂想》鐳射唱片封面。黑色唱片標題在中央右方,灰色字句散落在白色背景,其中包括:「沒有新形象」、「沒有歌迷會申請表格」和「沒有大頭相」。所有文字都有部首或筆畫被抹去,但仍然可看得懂。

夏永康、Mr. Hard、Olive、 Gory,王菲《胡思亂想》鐳射唱片封套,1994,©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夏永康、Mr. Hard、Olive、 Gory,王菲《胡思亂想》鐳射唱片封套,1994,©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成报》头版广告,宣传王菲的《胡思乱想》镭射唱片。黑色的唱片标题占满广告整页,标题文字的部分部首或笔画被抹去。版面亦可见唱片销量及流行榜排名等宣传字句。

夏永康、Mr. Hard、 Olive、Gory,王菲《胡思乱想》报纸全版广告,1994年7月18日,© 成报

夏永康、Mr. Hard、 Olive、Gory,王菲《胡思乱想》报纸全版广告,1994年7月18日,© 成报

Cover of Tat Ming Pair’s vinyl album Unresolved Sentiments. The left side shows a three-quarter portrait of Tats Lau, wearing a hat. On the right side is Anthony Wong in a red shirt with yellow scarf, standing in front of a blue curtain. Both look downward. The horizontal Chinese title in orange is at bottom right.
Cover of Softhard’s CD album Broadcast Drive Murder. A handwritten, calligraphic font fully covers the green background, containing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album title, name of the band, song list, and personal details of graffiti artist Tsang Tsou Choi, aka King of Kowloon.
Back cover of Softhard’s CD album Broadcast Drive Murder. A handwritten, calligraphic font fully covers the green background, containing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album title, name of the band, and graffiti artist Tsang Tsou Choi’s name.
Page from the booklet in Faye Wong’s CD album Faye Best. It has different black-and-white, half-length photographs of the singer on a blue background. She wears a chequered sweater. On the upper half, two bare-chested male figures are behind two of her portraits.
Page from the booklet in Faye Wong’s CD album Faye Best. It has a collage of colour photos and images, including two half-length and one full-length portraits of Wong. Other images include scenic views and inanimate objects. Traces of white paint are visible.
Advertisement of Faye Wong’s CD album Random Thoughts on the front page of Sing Pao Daily News. The title in black almost takes up the full page, each character with some eliminated strokes. Inserted in the gaps between characters are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album’s record sales and ranking on music charts.
Interior of Sammi Cheng’s CD album Decalogue. The image has an overall grainy effect. It shows the head and shoulders of a man with long hair, who is in front of a curtain with blue and purple colours.
Interior of Sammi Cheng’s CD album Decalogue. Its image has an overall grainy effect, with yellow and magenta tones. On the disc is the singer in a strapped top, looking into the camera with her arms open. A male figure holds her waist from behind. Her right arm continues to extend beyond the disc into the left fold of the packaging.
Vertical two-page spread of Sammi Cheng’s CD album Decalogue. Its image has an overall grainy effect. The top page has black text shaped as a cross on a fuschia background. The bottom page has a frontal headshot of the singer with magenta and blue tones. She looks upward, with her hands resting on her cheeks.
Back cover of Sammi Cheng’s CD album Decalogue, its image with an overall grainy effect. It has a headshot of the singer with a purple tone. She looks into the camera, her right hand covering her right eye.
Interior of Sammi Cheng’s CD album Decalogue. The image has an overall grainy effect. It shows the head and shoulders of a man with long hair, who is in front of a curtain with blue and purple colours.
Interior of Sammi Cheng’s CD album Decalogue. Its image has an overall grainy effect, with yellow and magenta tones. On the disc is the singer in a strapped top, looking into the camera with her arms open. A male figure holds her waist from behind. Her right arm continues to extend beyond the disc into the left fold of the packaging.
Vertical two-page spread of Sammi Cheng’s CD album Decalogue. Its image has an overall grainy effect. The top page has black text shaped as a cross on a fuschia background. The bottom page has a frontal headshot of the singer with magenta and blue tones. She looks upward, with her hands resting on her cheeks.
Back cover of Sammi Cheng’s CD album Decalogue, its image with an overall grainy effect. It has a headshot of the singer with a purple tone. She looks into the camera, her right hand covering her right eye.

夏永康凭直觉自学摄影,以不断实验来学习摄影制版过程,从而掌握摄影技术。他认为摄影是表达意象的媒介,而且偏重整体效果多于技术技巧。

在制作郑秀文《十诫》的专辑和海报设计时,摄影棚和黑房中发生了几宗事故。玻璃纸在摄影棚的灯光下熔掉了,而他运用交叉冲洗手法所得的影像不是曝光不足,就是曝光过度。  

郑秀文《十诫》雷镭射唱片宣传海报,照片带有颗粒效果。紫色色调的郑秀文半身照由橙黄色背景衬托。她直视镜头,右手托腮并遮盖右眼。左方写有“情热的女人...”,其中“热”字比其他字大了数倍。左下方写有“十诫禁忌的游戏”。
郑秀文《十诫》镭射唱片宣传海报,照片带有颗粒效果。紫红色色调的郑秀文半身照由蓝色背景衬托。她目光低垂,身穿白色背心裙,双手交叉放在腰前。左方写有“贪蓝的女人...”,其中“蓝”字比其他字大了数倍。
郑秀文《十诫》镭射唱片宣传海报,照片带有颗粒效果。黄色和紫红色调的郑秀文肖像占据整页。相中她紧闭双眼,左下方写有“危险的女人”,其中“险”字比其他字大了数倍。

Double X Workshop、夏永康,郑秀文《十诫》CD唱片封套,1994年, © 华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Double X Workshop、夏永康,郑秀文《十诫》CD唱片封套,1994年, © 华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他的失误制作出柔和、富颗粒感、饱和度高,带蓝红与紫黄色调的照片。打开纸质包装的折页,可见郑秀文被两个男子举起,身体摆出十字架姿势;图像的粗糙感完美呈现专辑所描述的情欲放纵,并将郑秀文塑造成性感女神。  

郑秀文《十诫》镭射唱片封底,照片带有颗粒效果。可见紫色色调的郑秀文肖像。照片中她直视镜头,右眼被手遮盖着。
郑秀文《十诫》镭射唱片的三折封套,照片带有颗粒效果。上页可见一长发男子的正面剪影,身后为蓝紫色的帘幕。中间页面的紫红色背景上有以黑色英文字句排列而成的十字架。下页则有紫红和蓝色色调的郑秀文肖像,她目光朝上仰视,并把双掌拍在脸上。
郑秀文《十诫》镭射唱片封套内页,摊开了的纸套呈十字架形状。紫红色和蓝色色调的照片带有颗粒效果。郑秀文直视镜头,双臂往左右直伸。两名男子分别在她身后和下方,一人将她环抱,一人把她举起,形成十字架的姿势。

Double X Workshop、夏永康,郑秀文《十诫》CD唱片封套,1994年, © 华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Double X Workshop、夏永康,郑秀文《十诫》CD唱片封套,1994年, © 华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廣東歌的盛世在1990年代末開始沒落。隨着大中華和亞洲其他地區製作的流行音樂湧現,激烈的競爭令廣東歌觀眾群變得愈來愈狹窄。在2001年面世、只有簡單灰色螢幕的iPod,亦改變了音樂與設計之間的關係,更不用說唱片的銷量。然而,樂迷對廣東歌黃金年代的緬懷之情,亦推動了香港新一代流行歌手繼續推出CD甚至黑膠唱片,為當代催生新的視覺文化。 也許有一天,數碼年代的一輩也會重新發現實體唱片的魔力,感受到唱片設計如何令整個音樂聆聽體驗更圓滿 。

翻到A面探索更多!

制作人员

由M+制作

文字:王蕾
制作人:苏浚
策展团队:Katie Ho、陈朗晴、李晓婷、苏婷婷、王蕾
英文编辑:施维麟
中文编辑:梁仲汶、林立伟
翻译:梁仲汶、吴尚珩
影片摄影:DJ Furth
影片剪辑:DJ Furth、苏浚
照片摄影:Red Dog Studio
动画:HATO
替代文字:Narratives Studio

特别鸣谢:鲍皓昕、陈幼坚、黄宝儿、黄耀明、黄志淙、林海峰、刘天兰、丘雪君、阮大勇、夏永康、俞琤、张嘉琳、朱祖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