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歌的影像與形象

設計與演繹
B面

設計體驗

廣東歌的全盛時期,同時是音樂產業因應科技進步而轉變的時代;設計師自然亦要順應變化。在iTunes或YouTube出現前的時代,12吋黑膠唱片的設計很有心思。專輯的包裝不只用來收藏專輯,更會隨碟附送搶眼的紀念品,充滿驚喜。這種情況維持到1990年代初,當時黑膠唱片被尺寸較小的CD取代,雖為專輯設計帶來新的掣肘,但同時為設計師迎來新挑戰和更多可能性。實體專輯不但令樂迷實在地擁有音樂,更讓他們從美學角度更深入地感受歌手的風采魅力和表演。

陳幼堅為史詩式紀錄片《絲綢之路》設計原聲大碟封套時,亦嘗試把當中的精神延伸到設計上。三面摺疊封套拉開後,一片廣闊的沙漠展現眼前;裏面還附送了一套六張供收藏之用的明信片。黃土般的色調莽莽蒼蒼,構圖樸實簡約,呈現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古蹟和日常景象。

《絲綢之路巡禮名曲集》黑膠唱片封套的T字形四摺內頁。封套攤開後,可見一行旅人騎着駱駝橫過沙漠的剪影在橫向的三摺內頁上。從左到右,天色由綠色漸變成橙色,左右兩頁上有白色文字。中央下方的摺頁則有喜多郎演出時的背影。

陳幼堅,《絲綢之路巡禮名曲集》黑膠唱片封套,1983,M+,香港,© 華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陳幼堅,《絲綢之路巡禮名曲集》黑膠唱片封套,1983,M+,香港,© 華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那時中國大陸開始開放予旅客觀光,陳幼堅聘請了旅遊攝影師葉焯林沿着這條遠古經商路線,拍攝豐富多元的文化和地貌,包括甘肅省宏偉壯觀的麥積山石窟,以及烏魯木齊玉米收成的景象。

隨《絲綢之路巡禮名曲集》黑膠唱片所附送的長方形明信片。白色邊框內的照片可見麥積山石窟及佈滿雲朵的藍天。
隨《絲綢之路巡禮名曲集》黑膠唱片所附送的正方形明信片。白色邊框內的照片可見大人和小孩,收割好的玉米則堆疊成牆,排成一行行。
隨《絲綢之路巡禮名曲集》黑膠唱片所附送的正方形明信片。白色邊框內的照片有鳴沙山及中央的月牙泉。
隨《絲綢之路巡禮名曲集》黑膠唱片所附送的正方形明信片。白色邊框內的照片可見嘉峪關帶有女牆的城牆,右下方有分明的陰影。
隨《絲綢之路巡禮名曲集》黑膠唱片所附送的正方形明信片。白色邊框內的照片可見樹木林立的交河故城晨景。
隨《絲綢之路巡禮名曲集》黑膠唱片所附送的正方形明信片。白色邊框內的照片可見手抱着小孩的母親和三個由高至矮排列的孩子,他們站立在蒙古包前。照片攝於天山山脈一帶。

陳幼堅,《絲綢之路巡禮名曲集》黑膠唱片封套,1983,M+,香港,© 華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陳幼堅,《絲綢之路巡禮名曲集》黑膠唱片封套,1983,M+,香港,© 華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Detail of a square postcard gifted with the Silk Road Tour: Music Collection vinyl album, featuring a morning photograph of the Jiaohe Ruins amidst tree groves.
Detail of a square postcard gifted with the Silk Road Tour: Music Collection vinyl album, featuring a photograph of the Mingsha Mountain with the Crescent Moon Spring in the middle.
Detail of a postcard gifted with the Silk Road Tour: Music Collection vinyl album, featuring a photograph of the Maijishan Grottoes beneath a sky with a dense layer of clouds.
Cover of Deanie Ip’s vinyl album I Want, with the horizontal title in red at the top. The singer looks into the camera while sitting on a sofa with a black-and-white pattern.
Lyric sheet of Deanie Ip’s vinyl album I Want, which is divided into ‘black’ and ‘white’ sides. The page has a black-and-white pattern. The song titles in red, lyrics in white, and other album details are contained within the black parts.
Back cover of Deanie Ip’s vinyl album I Want, which is divided into ‘black’ and ‘white’ sides. The page has a black-and-white pattern. The song titles and some keywords of the album are in a red font, contained within the black parts.
Transparent song-listing sheet for the back of an album cover.
Cover of Deanie Ip’s vinyl album I Want, with the horizontal title in red at the top. The singer looks into the camera while sitting on a sofa with a black-and-white pattern.
Lyric sheet of Deanie Ip’s vinyl album I Want, which is divided into ‘black’ and ‘white’ sides. The page has a black-and-white pattern. The song titles in red, lyrics in white, and other album details are contained within the black parts.
Back cover of Deanie Ip’s vinyl album I Want, which is divided into ‘black’ and ‘white’ sides. The page has a black-and-white pattern. The song titles and some keywords of the album are in a red font, contained within the black parts.
Transparent song-listing sheet for the back of an album cover.

儘管《我要•葉德嫻》這張專輯的主題比較個人,其包裝設計同樣別出心裁。這是劉天蘭創立的黑白唱片公司發行的第一張專輯,順理成章地,黑白兩色成為了專輯的主色。封面上的葉德嫻坐在帶有孟菲斯設計風格的荔枝皮沙發上,與鮮紅色的粗體中文標題形成強烈對比。

葉德嫻《我要》黑膠唱片封面。頂部可見紅色橫書的標題,下方的葉德嫻直視鏡頭,坐在黑白斑紋的沙發上。
葉德嫻《我要》12吋黑膠唱片的「白」面。唱片標籤有紅色橫書標題和黑色曲目。左下方有着跟封面一樣的黑白斑紋。

劉天蘭,葉德嫻《我要》黑膠唱片封套,1985年,© 黑白唱片有限公司

劉天蘭,葉德嫻《我要》黑膠唱片封套,1985年,© 黑白唱片有限公司

為了豐富歌詞的閱讀體驗,部分歌詞以白色印在透明膠片上。

葉德嫻《我要》黑膠唱片歌詞單張。唱片分「黑」面和「白」面,整頁印上黑白斑紋,紅色的歌曲名稱、白色的歌詞,及其他唱片資料可見在黑斑內。

劉天蘭,葉德嫻《我要》黑膠唱片封套,1985年,© 黑白唱片有限公司

劉天蘭,葉德嫻《我要》黑膠唱片封套,1985年,© 黑白唱片有限公司

專輯的黑色封底則將「生命」、「痛苦」、「掙扎」、「柔情」等字詞印成紅色。當透明歌詞紙疊放在封底上,歌名與歌詞拼湊出完整的閱讀體驗,同時凸顯葉德嫻歌曲中的情感韻味。

葉德嫻《我要》黑膠唱片封底。整頁可見黑白斑紋。唱片分「黑」面和「白」面,紅色的歌曲名稱和其他關鍵詞可見在黑斑內。

劉天蘭,葉德嫻《我要》黑膠唱片封套,1985年,© 黑白唱片有限公司

劉天蘭,葉德嫻《我要》黑膠唱片封套,1985年,© 黑白唱片有限公司

Back cover of Tai Chi’s vinyl album Forbidden Zone. A tai chi symbol takes up the entire cover with a grey background visible on the four corners. The song list is laid out on the white and black parts of the symbol, with the seven band members lined up along the central curved line. Each member has a red, orange, yellow, green, light blue, blue, and purple outline respectively.
Cover of Tai Chi’s vinyl album Forbidden Zone. Two female heads, covered by white and black veils respectively, are positioned in a way that resembles the tai chi symbol. The back of each head, looking outward, rests on the other figure’s left shoulder. The title is visible on the top left and bottom right corners.
Back cover of Tai Chi’s vinyl album Forbidden Zone. A tai chi symbol takes up the entire cover with a grey background visible on the four corners. The song list is laid out on the white and black parts of the symbol, with the seven band members lined up along the central curved line. Each member has a red, orange, yellow, green, light blue, blue, and purple outline respectively.
Cover of Tai Chi’s vinyl album Forbidden Zone. Two female heads, covered by white and black veils respectively, are positioned in a way that resembles the tai chi symbol. The back of each head, looking outward, rests on the other figure’s left shoulder. The title is visible on the top left and bottom right corners.

鮑皓昕太極樂隊《禁區》大碟所設計的封面,可見他把專輯理解為一個概念;與太極樂隊以往的專輯不同,封面上並沒有放團體照,反而以太極圖代表和呼應這隊七人樂隊的名字。

太極《禁區》黑膠唱片封底,太極陰陽圖佔據整個畫面,四角可見灰色的背景。歌曲名稱分別印在陰陽黑白兩邊,在交接線上有七位樂隊成員的全身照,各人的輪廓分別以紅、橙、黃、綠、青、藍、紫色線條勾勒出來。

鮑皓昕,太極《禁區》鐳射唱片封套,1987年,M+,香港,© 香港華納唱片有限公司

鮑皓昕,太極《禁區》鐳射唱片封套,1987年,M+,香港,© 香港華納唱片有限公司

鮑皓昕亦參考雷內.馬格利特的畫作 《戀人》,拍攝了一張模仿道家太極圖的照片──當中的亞洲女性裹着白紗,白人女性裹着黑紗,兩人的頭部和頸項互相扣連,有如太極圖中的陰陽。把封套轉動起來時,封面照片就會像輪子般旋轉。

太極《禁區》黑膠唱片封面。當中可見兩個女子的頭部,她們分別披上白紗和黑紗,頭部上下顛倒,頭頂靠在對方的肩頸旁,模仿太極陰陽圖的形態。左上角及右下角可見直書的標題。

鮑皓昕,太極《禁區》鐳射唱片封套,1987年,M+,香港,© 香港華納唱片有限公司

鮑皓昕,太極《禁區》鐳射唱片封套,1987年,M+,香港,© 香港華納唱片有限公司

陳幼堅為張國榮設計過眾多專輯,而《Hot Summer》或許是構思最奇巧的一張。這張專輯以「全港首創3D唱片封套」作招徠,封面是張國榮的特寫,以海灘、藍天,以及懸浮着的立體太空人和隕石為背景;歌詞紙上還出現了一隻暴龍。這些圖像看似以數碼工具精確繪製,但其實是由一層層的照片,加上分別偏向不同角度的手繪紅藍印刷原色線條疊合而成,令圖像在隨碟附上的3D立體眼鏡下產生立體的錯覺。這張專輯大受年輕人歡迎,因為看着專輯封面,就像看到心愛的偶像從如夢如幻的太空海灘中躍現。

張國榮《Hot Summer》黑膠唱片封面,印有配合3D眼鏡觀看的圖案。黃色直書唱片標題印在左方,背景呈現藍天白雲、彩虹、太空人和隕石,下方的海中央則有小島。右下方可見張國榮身穿黑色背心,直視鏡頭,右手靠在唇邊。
張國榮《Hot Summer》黑膠唱片封底,粉紫色背景上印有配合3D眼鏡觀看的圖案,包括恐龍、太空人、時鐘和隕石。戴着太陽眼鏡的張國榮在右下方,他身穿黑色長袖上衣,肩上披着粉紅色衣服,雙手枕在腦後。
張國榮《Hot Summer》黑膠唱片的歌詞冊子跨頁,印有配合3D眼鏡觀看的圖案。左頁的背景可見藍天白雲和彩虹,圖中的張國榮直視鏡頭,身穿黑色背心,右手抱頭。右頁則印有歌詞。好幾個太空人的背影圖案橫跨左右兩頁。
張國榮《Hot Summer》黑膠唱片的歌詞冊子跨頁,印有配合3D眼鏡觀看的圖案。左方上半部可見歌詞,左下角則有恐龍圖案。右方有張國榮的肖像,背景是粉紫色。相中他直視鏡頭,右手半握着拳靠在唇邊。
張國榮《Hot Summer》黑膠唱片歌詞冊子封面的背景可見海浪拍岸,濺起水花。隨唱片附送的3D眼鏡放置在中央,左邊的綠色鏡片是圓形的,右邊的紅色鏡片則是長方形的。

陳幼堅,張國榮《Hot Summer》黑膠唱片封套,1988年,M+,香港,陳幼堅捐贈,2020年,©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陳幼堅,張國榮《Hot Summer》黑膠唱片封套,1988年,M+,香港,陳幼堅捐贈,2020年,©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Cover of Leslie Cheung’s vinyl album Hot Summer, containing images viewable with 3D glasses. The vertical title in yellow is on the left. The background shows a rainbow, astronaut, meteorite, and clouds in the blue sky, with an island at the centre beneath. Positioned at bottom right, Cheung wears a black tank top, looking into the camera with his right hand next to his mouth.
Two-page spread in the lyric booklet of Leslie Cheung’s vinyl album Hot Summer, containing images viewable with 3D glasses. The left page has the singer resting his right hand on his head, with a background of blue skies, white clouds, and a rainbow. The right page has the lyrics. A series of astronauts appears across the spread.
Two-page spread in the lyric booklet of Leslie Cheung’s vinyl album Hot Summer, containing images viewable with 3D glasses. The left page has lyrics on its upper half and a dinosaur at the bottom left corner. The right page has Cheung looking into the camera with his right fist placed next to his mouth.

陳幼堅設計第一張CD封套時,除了要面對封面由十二吋縮小至五吋的問題外,還要在這個小小的正方形上,呈現羅大佑充滿政治意涵的大膽歌詞,以及對香港主權從英國移交到中國的反思。

雷射唱片《音樂工廠 II 首都》封面。封面分上中下三個橫幅,印有三個不同頭像的局部,組合成一幅大頭照。上方橫幅可見帶有深紅色胎記的額頭;中間橫幅則是一對眼睛和鼻子;下方橫幅是展現淺笑的下巴,其嘴角右下方有痣。左右兩方置有直書的黑白色唱片標題。
雷射唱片《音樂工廠 II 首都》封底上可見多幅政治人物頭像,每幅均以拼貼方式分成上中下三個橫條,有些橫條則以紅色條子代替,上面寫有歌曲及歌手名稱。

陳幼堅,羅大佑《音樂工廠II:首都》鐳射唱片封套,1992年,M+,香港,陳幼堅捐贈,2020年,© 滾石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陳幼堅,羅大佑《音樂工廠II:首都》鐳射唱片封套,1992年,M+,香港,陳幼堅捐贈,2020年,© 滾石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為求令視覺效果更豐富,陳幼堅將歌詞小冊子的每一頁從上而下分為三部分,每道橫條上分別印有代表殖民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的名人肖像的三分之一,這些人包括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鄧小平和李柱銘。

聽眾翻動橫條時,可以調皮地配搭不同五官,組合成十八張不同的臉孔,體現政治的多變色彩,並反映流行專輯也能傳遞層次豐富的意涵和複雜心境。

鐳射唱片《音樂工廠 II 首都》的歌詞小冊子,打開後成三摺的模樣。中間頁面的背景為黑色,有紅色直書文字「萬里山河 千代人物...」,左右兩頁則分成上中下三個部分,展示經重新拼貼的頭像。
鐳射唱片《音樂工廠 II 首都》的歌詞小冊子,打開後成三摺的模樣,每摺皆分成上中下三個部分,展示經重新拼貼的頭像。
鐳射唱片《音樂工廠 II 首都》的歌詞小冊子,打開後成三摺的模樣,每摺皆分成上中下三個部分,展示經重新拼貼的頭像。

陳幼堅,羅大佑《音樂工廠II:首都》鐳射唱片封套,1992年,M+,香港,陳幼堅捐贈,2020年,© 滾石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陳幼堅,羅大佑《音樂工廠II:首都》鐳射唱片封套,1992年,M+,香港,陳幼堅捐贈,2020年,© 滾石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夏永康在設計第一張CD專輯──彭羚的《See for Cass》時,顛覆慣用的透明塑膠盒包裝設計。他沒有試圖複製黑膠碟的奢華包裝,反而用一塊紙板製作CD封套。這個十頁的風琴式摺疊封套,中間的對角折線是光碟和歌詞紙的存放位置,向右翻會看到彭羚的照片,以及白雲和十字架的噴畫。

夏永康談他具有實驗性的設計手法

夏永康談他具有實驗性的設計手法

「每一張唱片我都希望變一些東西出來。我不想跟傳統的模式,我想做一些新的東西。」

──夏永康

彭羚鐳射唱片《See for Cass》設計成五摺跨頁,上方頁面可見彭羚的全身照,她身穿黑色連身褲,直視鏡頭,站在橙黃色背景之中。中間兩頁的背景為淺橙紅色,印有白色珠繡十字架和酒紅色C字標誌。下方兩頁以藍天白雲作背景,最底頁可見彭羚融入背景。

夏永康、劉健文、 Claudia Chui,彭羚《See for Cass》唱片封面,1993年,©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夏永康、劉健文、 Claudia Chui,彭羚《See for Cass》唱片封面,1993年,©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Front and back covers of Cass Pang’s CD album See for Cass. The two-page spread has blue skies as the background. The right page has the singer blending into the background and the title placed at the lower centre. The left has the song list and album details in a small black font at the lower half.
Interior view of Cass Pang’s CD album See for Cass. The two-page spread has a coral background, decorated with four circular stamps of the letter ‘c’ in wine red and nine white beaded crosses.

林海峰是不按牌理出牌的「挪用大師」,他的第一張個人專輯《的士夠格》的包裝也貫徹這種風格。唱片的設計參考了他童年時為之着迷的《星空奇遇記》,並與 Shya-La-La工作室創辦人之一夏永康和現為著名潮流玩具設計師的劉建文一同製作。

林海峰鐳射唱片《的士夠格》包裝正面。設計參考了科幻影視系列《星空奇遇記》,CD盒和唱片分別可見林海峰及樂隊成員扮演冼樸及星際艦隊成員的插畫。長方形的包裝將CD盒和唱片上下分開包裝,CD盒上方印有唱片標題。

專輯的小冊子以金屬銀色印刷,封面上的林海峰一身冼樸隊長的造型,手持死光槍;CD表面印上看似是星際艦隊成員的人物,以及舉着冼樸經典手勢的林海峰。這張專輯模仿以前模型玩具的包裝方式,將各個組件密封在塑膠外殼內,並以卡紙托底。

林海峰鐳射唱片《的士夠格》的封面及封底。右方封面的插畫上,林海峰在銀灰色背景中化身為《星空奇遇記》角色冼樸,並手持一把槍。左方封底中間有一個小徽章,上面有林海峰扮演冼樸的黑白小畫像。
隨林海峰鐳射唱片《的士夠格》附送的黑白漫畫單張背面。全英語對白的漫畫是以《星空奇遇記》為藍本。
林海峰《的士夠格》鐳射唱片光碟,可見參考了《星空奇遇記》角色的插畫。

專輯內有:一張A3海報,正面是林海峰與他的隊員,背面是歌詞;「HARD BEAT」T恤的換領券;虛構音樂會的宣傳單張,正面寫上音樂會的日子「1997年7月1日」,背面則用漫畫闡釋艦隊成員決心舉行音樂會的理由──「馬照跑、舞照跳!」,還故意以生硬的英文來表達。

隨林海峰鐳射唱片《的士夠格》附送的海報正面,黑白照中可見林海峰及樂隊成員扮演《星空奇遇記》角色。
隨林海峰鐳射唱片《的士夠格》所附送的海報背面,整張滿佈歌詞。銀灰色插畫覆蓋着背景,當中可見林海峰化身為《星空奇遇記》的角色冼樸。
隨林海峰鐳射唱片《的士夠格》附送的單張正面,宣傳一場在1997年7月1日舉行的虛構演唱會。右方插畫是化身為《星空奇遇記》角色冼樸的林海峰,左下方則畫上由樂隊成員飾演的其他星際艦隊角色。
隨林海峰鐳射唱片《的士夠格》附送的單張,買家可憑此單張換領黑色T恤。T恤上印有林海峰化身為《星空奇遇記》角色冼樸的插畫,插畫中的他持着槍。單張中央寫有「VANS夠格FREE!!」白色字樣。

《的士夠格》在香港回歸前兩個月推出,它所營造的奇幻感和復古未來美學,彷彿是種戲謔,邀請大家繼續在未知的未來裏生活。

林海峰鐳射唱片《的士夠格》包裝背面,有林海峰化身為《星空奇遇記》角色冼樸的全身插畫。卡紙部分以虛線加工,可撕開成人形立牌和小紙架。

所有《的士夠格》圖片:夏永康、林海峰、劉健文,林海峰《的士夠格》唱片封面,1997年,©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所有《的士夠格》圖片:夏永康、林海峰、劉健文,林海峰《的士夠格》唱片封面,1997年,©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A poster from Jan Lamb’s CD album Hard Beat, referencing sci-fi media franchise Star Trek.
Back of a flyer accompanying Jan Lamb’s CD album Hard Beat. It features an English comic strip based on Star Trek.
Front of a flyer accompanying Jan Lamb’s CD album Hard Beat. It promotes a fictitious concert being held on 1 July 1997. On the right is a portrait of the singer as Spock from Star Trek. On the bottom left are portraits of the band members as part of Starfleet.

跨領域交流

香港樂壇造就了不同領域創作者的發展,讓他們憑其專業在形象塑造方面大展拳腳。他們的角色相當靈活:時裝雜誌編輯和服裝設計師可以擔任美術指導,平面設計師也可嘗試攝影和佈景設計的工作。專業與業餘之間沒有明確界線,加上整個行業強調合作性,令大家更敢於實驗新的技術,嘗試新的事業發展方向,更重要的是,為平面設計帶來新的可能性。

鮑皓昕曾出任美國大西洋唱片公司和華納兄弟唱片公司的美術總監,所接觸的人和技術都是國際級的,他曾用過最先進的染料轉印技術,亦曾與理查德.阿維頓等知名攝影師合作。而他在1980年代回流香港後,對平面製作的每個環節都親力親為。

林子祥《愛到發燒》黑膠唱片封面。手繪的背景可見深藍色的天空捲起熊熊火焰。身穿白衣的林子祥在中央,直視鏡頭,把頭擱在放在敞篷車車門的右手上。直書標題由四種不同字體組成,置在中央偏左方。

鮑皓昕,林子祥《愛到發燒》黑膠唱片封套,1984年,M+,香港,© 香港華納唱片有限公司

鮑皓昕,林子祥《愛到發燒》黑膠唱片封套,1984年,M+,香港,© 香港華納唱片有限公司

為了配合林子祥在專輯《愛到發燒》中呈現的火燙熱情形象,鮑皓昕利用在平面設計和插圖方面的專業知識,加上自學的攝影技術,把林子祥的照片印在水彩紙上,再以相片專用的油彩和粉筆描繪火雲在天空燃燒的景象。

林子祥《愛到發燒》黑膠唱片封底,有林子祥側臉的照片。他身穿紅衣,手執着火的麥克風。曲目印在左下方。

鮑皓昕,林子祥《林子祥85特輯》黑膠唱片封套,1985年,M+,香港,© 香港華納唱片有限公司

鮑皓昕,林子祥《林子祥85特輯》黑膠唱片封套,1985年,M+,香港,© 香港華納唱片有限公司

鮑皓昕憶述他讀書的日子,回想他為何開始設計唱片封套

鮑皓昕憶述他讀書的日子,回想他為何開始設計唱片封套

「唱片封面設計……是當時的普普藝術。一直有新的、獨特的東西出現,隨着新專輯發行,四方格上都承載着獨特的作品。」

──鮑皓昕

那時候,對香港歌手和唱片公司來說,開演唱會的利潤遠比賣唱片豐厚。為設計「林子祥85演唱會」宣傳海報和相關的《林子祥85特輯》封面,鮑皓昕動用了較高預算;他向一位工業攝影師購買了一張攝於鑽油井、捕捉了火焰燃燒一刻的照片,並將照片與林子祥於攝影棚拍攝的肖像合成。為此,他利用了最先進的照片處理機器,而這種技術當時只能在東京找到。被問到可否改用較簡單的方式時,鮑皓昕說:「演唱會觀眾將會看到他現場表演,因此必須實實在在地展示所謂的『發燒』(廣東話中意指發熱或燃燒),而不是只靠象徵符號來表達 。」

劉天蘭於1981年加入《號外》的編輯團隊,就時裝造型與版面設計為雜誌建立了一套一絲不苟的風格;《號外》於1976年創刊,是香港第一本以文化藝術為題的月刊,至今依然極具影響力與前瞻性。她將這些經驗應用到葉德嫻的《你留我在此》專輯上:專輯封面瀰漫着一種空虛感,顯得格外淡淡然;專輯內頁的一角,是裹在麻布袋般的Comme des Garçons裙子內的葉德嫻,眼神一片茫然落寞。歌詞本以橡皮筋掛在雙封面的摺疊封套內,它以粗糙的棕色和黑色紙張製造,印着在攝影棚內拍攝的黑白照,加上專輯簡約樸實的設計以及卡其色和黑色的對比,強調了主打歌中被拋棄的主題。

劉天蘭細說1980年代香港的創意產業發展,以及她在雜誌擔任編輯的經驗,如何影響她設計唱片封套的手法

劉天蘭細說1980年代香港的創意產業發展,以及她在雜誌擔任編輯的經驗,如何影響她設計唱片封套的手法

「不只是要拍一張好看的照片,而是有一些信息……令歌手、音樂與大家手上的實體封套有所關連,並為它賦予生命。我是以編輯的角度去思考怎樣做這件事。」

──劉天蘭

葉德嫻《你留我在此》黑膠唱片封面。葉德嫻的大頭照佔據整個封面,她直視鏡頭。中央上方可見金色直書標題。
葉德嫻《你留我在此》黑膠唱片封底,左方有葉德嫻的全身照,身穿灰衣。金色直書的標題及曲目印在右上方,歌手名稱則在右下方。
葉德嫻《你留我在此》黑膠唱片封套內頁及放在中間的歌詞小冊子。書冊內頁以黑色背景襯托金色色調的歌詞和圖片。

劉天蘭,葉德嫻《你留我在此》黑膠唱片封套,1984年,M+,香港,© 永恆唱片貿易有限公司

劉天蘭,葉德嫻《你留我在此》黑膠唱片封套,1984年,M+,香港,© 永恆唱片貿易有限公司

至於《千個太陽》這張專輯,劉天蘭一改葉德嫻以往都市女性的形象,把她搖身一變成為華麗貴婦,造型極具代表性。為了營造太陽散發的溫暖豐足之感,劉天蘭為葉德嫻量身訂做了一件精細繁複的刺繡上衣。衣服布料亦被拍攝並打印在模切鏤空封套上,包圍着葉德嫻。從葉德嫻丰姿冶麗的化妝和髮型、特別挑選的鍍金飾物、精心編排的動作,以及以由宋徽宗所創、象徵着盤繞金絲的瘦金體印刷的專輯名稱,可見劉天蘭的美術指導十分全面。

葉德嫻《千個太陽》黑膠唱片封面。牡丹填滿了金黃色的背景,形成一個外框,延伸至左邊一個不規則的額外摺頁,擴展至方形封套之外。中央可見葉德嫻的半身照在黑色背景中,她紮着馬尾,上衣有着與封面相同的牡丹圖案。唱片標題印在右上方。
葉德嫻《千個太陽》黑膠唱片封底。金黃色牡丹花外框包圍着黑色背景和金色歌詞。封套右邊延伸的不規則摺頁亦見黑色背景,有葉德嫻的半身側臉照。

劉天蘭,葉德嫻《千個太陽》黑膠唱片封套,1986年,M+,香港,© 黑白唱片有限公司

劉天蘭,葉德嫻《千個太陽》黑膠唱片封套,1986年,M+,香港,© 黑白唱片有限公司

設計師陳幼堅為陳潔靈設計同名專輯時,利用了全新的技術來創作與她本人同樣自信多變的圖像風格。封面上有九張陳潔靈擺着古靈精怪表情的大頭照,似乎是經過數碼處理,看起來卻製作粗糙。這是陳幼堅利用當時新上市的彩色影印機所做的實驗,他以這種手法設計的專輯僅此一張。他把陳潔靈的照片放在影印機的玻璃面上移動,製造塗抹和朦朧的效果,同時隨意調較色彩平衡和對比,以達致不同色調和深淺,又嘗試將圖像重複影印,在同一頁面上重疊不同影像;結果呈現了一格格的平面肖像,有鮮艷的粉紅色、紫色、黑色,還以安迪 · 華荷式的墨漬和失焦效果作最後的畫龍點睛。

陳潔靈同名黑膠唱片封面,當中可見九幅陳潔靈擺出不同表情的大頭照。她身穿粉紅色上衣,戴上黑色手套,擺出不同表情。照片皆以紫色為背景,並以三乘三的構圖排列。
陳潔靈同名黑膠唱片封底,當中可見九幅陳潔靈的大頭照。她擺出不同表情,她的頭髮和手套的部分都是深粉紅色。照片皆以紫色為背景,並以三乘三的構圖排列。

陳幼堅,陳潔靈《陳潔靈》黑膠唱片封套,1987年.M+,香港,© 陳幼堅

陳幼堅,陳潔靈《陳潔靈》黑膠唱片封套,1987年.M+,香港,© 陳幼堅

Back cover of George Lam’s vinyl album Love Fever. Taking up most of the composition is a side portrait of the singer in a red top, holding a microphone that is on fire. On the bottom left is the song list.
Interior of Deanie Ip’s vinyl album You Left Me Here, with the accompanying lyrics booklet at the centre. The inner pages of the booklet mainly have a black background, and the lyrics and images have a gold tone.
Cover of Deanie Ip’s vinyl album Thousand Suns. Densely populated peonies fill a golden yellow background, forming an outer frame that extends beyond the album’s frame as an extra foldable flap on the left. At the centre is a half body portrait of the singer with a ponytail on a black background. She wears a top with the same peony pattern as the cover. Album title is on top right.
Back cover of Elisa Chan’s self-titled vinyl album. It has a 3 x 3 layout of nine portraits of the singer showing different expressions on a purple background. A pink tone covers her hair and gloves.

Cover of Leslie Cheung’s vinyl album Final Encounter. The red background is formed by concentric circles. The singer, wearing a suit, sits cross-legged on the stage. He holds a mic in his right hand, looking into the distance to his right.
Back cover of Leslie Cheung’s vinyl album Final Encounter. It shows a white stage structure shaped in the form of the word ‘final’, with a spotlight shining directly on it.
Interior of Leslie Cheung’s vinyl album Final Encounter. The top half has lyrics. The bottom half shows the singer standing on a white stage structure, shaped in the form of the word ‘final’. The background is red above the structure and fades into black below.
Cover of Leslie Cheung’s vinyl album Final Encounter. The red background is formed by concentric circles. The singer, wearing a suit, sits cross-legged on the stage. He holds a mic in his right hand, looking into the distance to his right.
Back cover of Leslie Cheung’s vinyl album Final Encounter. It shows a white stage structure shaped in the form of the word ‘final’, with a spotlight shining directly on it.
Interior of Leslie Cheung’s vinyl album Final Encounter. The top half has lyrics. The bottom half shows the singer standing on a white stage structure, shaped in the form of the word ‘final’. The background is red above the structure and fades into black below.

陳幼堅也參與了《Final Encounter》的創作,專輯封面呈現張國榮在告別樂壇之前、事業正值如日方中的狀態。封面上的主圖像體現了設計的寬廣定義,其製作橫跨攝影、字體排印、時裝和舞台設計。

張國榮《Final Encounter》黑膠唱片封面。紅色背景由許多同心圓環組成。張國榮盤腿坐在台上,身穿西裝,右手拿着麥克風,眼神向他右邊眺望。

陳幼堅,張國榮《告別樂壇演唱會》黑膠唱片封套,1989年,M+,香港,陳幼堅捐贈,2020年,©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陳幼堅,張國榮《告別樂壇演唱會》黑膠唱片封套,1989年,M+,香港,陳幼堅捐贈,2020年,©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這個雙封面專輯,正面可見張國榮坐在台上;打開摺疊封套後,會看到舞台是由立體的英文字母建造。陳幼堅用「Final」這個字做了一個三米高的結構,讓張國榮在上面或站或坐,擺出各款瀟灑有型的姿勢,並請來攝影師黃永熹替他拍照。

張國榮《Final Encounter》黑膠唱片封面及封底。上方封面可見張國榮盤腿而坐在台上,下方封底則顯示由立體的「FINAL」字樣組成的高台。

陳幼堅,張國榮《告別樂壇演唱會》黑膠唱片封套,1989年,M+,香港,陳幼堅捐贈,2020年,©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陳幼堅,張國榮《告別樂壇演唱會》黑膠唱片封套,1989年,M+,香港,陳幼堅捐贈,2020年,©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黃永熹對燈光設計的掌握精妙,讓人產生視覺上的錯覺,舞台看似又高又深,字母更呈現由寬漸窄的立體效果。在沒有數碼科技協助的情況下,黃永熹以聚光燈營造戲劇效果,令張國榮登峰造極的身影處於看似無邊無際的背景之中。

張國榮《Final Encounter》黑膠唱片兩摺內頁。紅色背景上印有歌詞,左頁的中央有地球圖案。右頁則見張國榮雙手張開,站在「FINAL」字樣的高台上。

陳幼堅,張國榮《告別樂壇演唱會》黑膠唱片封套,1989年,M+,香港,陳幼堅捐贈,2020年,©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陳幼堅,張國榮《告別樂壇演唱會》黑膠唱片封套,1989年,M+,香港,陳幼堅捐贈,2020年,©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DJ兼樂評人黃志淙曾經形容,張叔平設計專輯封套的手法如同「在以唱片封套拍電影」。張叔平本來從事服裝設計和電影製作相關的工作,擅長把攝影機當筆,從個人角度捕捉細膩情感。

達明一派同名黑膠唱片封面。身穿白色襯衫的黃耀明和劉以達一前一後站立着,直視鏡頭。白色背景可見飛揚的紙屑。右方的直書標題有青、藍、黑、粉紅四色。

張叔平,達明一派《達明一派》黑膠唱片封套,1986年,M+,香港,©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張叔平,達明一派《達明一派》黑膠唱片封套,1986年,M+,香港,©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達明一派是香港第一隊synth-pop樂隊。在他們首張專輯的封面上,結他手劉以達和主音黃耀明身穿白襯衫站在純白的背景前;黃耀明的長髮隨風披拂臉上,紙屑在空中飄揚,為素淨的畫面帶來令人心旌翻動的效果。

張叔平設計的極簡封面也許未能反映達明一派輕快的歌曲風格,但卻在1980年代後現代設計文化的喧鬧影像中突圍而出。張叔平在創作封面時採用直觀的手法,藉獨特的人物構圖營造氣氛。這種手法深得樂隊信任,令他們此後合作無間,造就了達明一派獨樹一幟的風格。

達明一派同名黑膠唱片封底。黃耀明和劉以達身穿白色襯衫,背對鏡頭一前一後地站立着。他們的名字分別以淺綠和藍色字體印在他們旁邊。白色背景中可見紙屑飛揚。曲目在左下方。

張叔平,達明一派《達明一派》黑膠唱片封套,1986年,M+,香港,©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張叔平,達明一派《達明一派》黑膠唱片封套,1986年,M+,香港,©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達明一派的專輯《我等着你回來》,以1940年代一首經典國語流行曲命名,當中收錄的一些歌曲抒發了人們對香港回歸的盼望和憂慮。

張叔平的設計把像素化的螢幕影像重疊在黃耀明和劉以達的照片上。

封面上兩人都戴上墨鏡:黃耀明直視鏡頭,劉以達則低着頭。粗糙的像素和臉上的墨鏡掩蓋了他們的情感和意圖;照片的構圖暗示着觀看者與被觀者之間的複雜關係。

達明一派《我等着你回來》黑膠唱片封面。雜訊顆粒覆蓋整個封面,畫面中可見左方的黃耀明身穿白衣,坐在白椅上,而右方的劉以達則身穿黑衣,坐在黑椅上。黃耀明擰頭望向鏡頭,劉以達則目光低垂,二人均戴着黑色太陽眼鏡。
達明一派《我等着你回來》黑膠唱片封底,可見深藍色的雜訊顆粒背景。左上方可見一個深紅色長方形,曲目的白色文字排列在其中。

張叔平,達明一派《我等著你回來》黑膠唱片封套,1987年,M+,香港,©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張叔平,達明一派《我等著你回來》黑膠唱片封套,1987年,M+,香港,©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黃耀明回想張叔平為達明一派作美術指導的往事,並談及他怎樣塑造達明一派的形象

黃耀明回想張叔平為達明一派作美術指導的往事,並談及他怎樣塑造達明一派的形象

「張叔平真是一位大師。他甚麼事都親力親為。我們現場沒有髮型師和化妝師;我記得這次是張叔平本人幫我們化妝,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他說:『沒問題,我們甚麼都自己做!』」 

──黃耀明

資深樂評人黃志淙談張叔平與達明一派的合作

資深樂評人黃志淙談張叔平與達明一派的合作

「從色彩和氣氛 ,可見當中充滿故事性和想像力。當然也有關於性別的曖昧演繹,以及一些類似舞台效果的構思。」

──黃志淙

達明一派的《意難平》專輯毫無忌諱地探討愛、慾和性。張叔平在專輯封面上透過燈光和場面調度表達這一切。照片飽和度高、構圖費盡心思,從二人的側面和下方打燈,造成不同的亮點和陰影,在兩位男子之間營造出關係曖昧不明之感。黃耀明站在背景中,襯衫鈕扣半開,敞露出一邊肩膀。劉以達站近鏡頭,臉上的陰影凸顯其五官的陽剛味,與黃耀明雌雄同體的感覺形成對比。

達明一派《意難平》黑膠唱片封面。左方可見戴着黑帽的劉以達的側臉。右方則見黃耀明站立在藍色簾幕前,他身穿紅色襯衫和牛仔褲,並戴着黃色領巾。兩人目光低垂。橙色標題印在右下方。

張叔平,達明一派《意難平》黑膠唱片封套,1989年,©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張叔平,達明一派《意難平》黑膠唱片封套,1989年,©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軟硬天師的《廣播道軟硬殺人事件》專輯設計,不但說明電台DJ在廣東rap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展示了設計師與插畫師之間的跨領域合作。葛民輝和林海峰與夏永康和劉建文合作,希望向常在香港街頭寫字的「九龍皇帝」曾灶財致敬。他們認為曾灶財的書法是街頭塗鴉的一種,代表着hip-hop文化。專輯封面和歌詞本上的是一個個恍如破舊鋁閘的平面設計,並佈滿出自劉建文手筆、模仿曾灶財那種密密麻麻、稚拙、幾乎難辨的特大中文毛筆字。曾灶財的作品早在受藝術界關注之前,已影響着廣東歌的視覺語言。

軟硬天師《廣播道Fans殺人事件》鐳射唱片封面。黑色手寫字體滿佈綠色背景,內容包括專輯名稱、組合名字、曲目,以及有關街頭塗鴉者曾灶財的資料。
軟硬天師《廣播道Fans殺人事件》鐳射唱片封底。黑色手寫字體佈滿綠色背景,內容包括專輯名稱、組合名稱以及曾灶財的名字。
軟硬天師《廣播道Fans殺人事件》鐳射唱片歌詞小冊子跨頁。左頁背景為深紫色,右頁則為灰綠色。字體帶手寫字風格,橫書的黃色歌名置在直書的白色歌詞之下。
軟硬天師《廣播道Fans殺人事件》鐳射唱片歌詞小冊子跨頁。字體帶手寫字風格。左頁背景為深灰色,並以英文列出參與製作的工作人員。右頁背景則為藍色,橫書的黃色歌名置在直書的白色歌詞之下。
軟硬天師《廣播道Fans殺人事件》鐳射唱片歌詞小冊子跨頁。字體帶手寫字風格。左頁背景為紫色和綠色,右頁背景則為紫色。橫書的黃色歌名置在直書的白色歌詞之下。
軟硬天師《廣播道Fans殺人事件》鐳射唱片歌詞小冊子內頁跨頁。字體帶手寫字風格。左頁背景為紫色,橫書的黃色歌名置在直書的白色歌詞之下。右頁背景則為深灰色,並以中英文列出每首歌曲的作曲、填詞、編曲等製作人員名單。
軟硬天師《廣播道Fans殺人事件》鐳射唱片歌詞小冊子內頁跨頁。字體帶手寫字風格。左頁背景為紫色,右頁背景則為紫綠色。橫書的黃色歌名置在直書的白色歌詞之下。
軟硬天師《廣播道Fans殺人事件》鐳射唱片歌詞小冊子內頁跨頁。字體帶手寫字風格。左頁背景為紫色,右頁背景則為紫綠色。橫書的黃色歌名置在直書的白色歌詞之下。

夏永康、林海峰,軟硬天師《廣播道殺人事件》卡式錄音帶盒封面,1993年,©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夏永康、林海峰,軟硬天師《廣播道殺人事件》卡式錄音帶盒封面,1993年,©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夏永康在設計王菲的《最菲》精選專輯時,延續他對物料、字體排印和拼貼的實驗。他以牛皮紙製作封面,並以模切技術呈現專輯名稱「 FAYE BEST」的手寫字體。光碟表面的專輯名稱旁亦以絲網印刷了一些油漆污跡、原子筆痕,還有一堆好像能看懂的手寫字,感覺破舊。歌詞本也同樣拼拼湊湊,由王菲的一些舊照片加上現成圖像和文字組成。夏永康將碎片拼湊起來,在拼貼設計的過程中反映王菲的個性。

王菲《最菲》雷射唱片封面。英文標題《FAYE BEST》在淺棕色紙上以不規則的鏤空印刷方式展現,中央空心的部分透現盒內的光碟。
王菲《最菲》鐳射唱片封底。淺棕色的背景可見紅藍水彩筆觸。曲目排列在模仿撕碎紙條的圖像之上。
王菲《最菲》鐳射唱片小冊子跨頁。左方可見紅、橙、黃、藍、粉紅和黑色色塊拼貼。右方則以不同圖片拼貼而成,部分帶有被撕裂過的紙膠帶痕跡,中央下方有王菲的半身照。
王菲《最菲》鐳射唱片小冊子內頁,以不同圖片拼貼而成。左方可見大腦結構圖,右方則見一部Contax相機的圖片。
王菲《最菲》鐳射唱片小冊子內頁。跨頁的背景為深紫色,拼貼了大大小小的王菲黑白照。
王菲《最菲》鐳射唱片小冊子內頁。左頁以王菲的大頭照和不同的黑白圖片拼貼而成,左下方貼有身穿內衣裙的金髮女郎插畫。右頁以不同的彩色照片及圖片拼貼而成,並貼有三張王菲的照片。
王菲《最菲》鐳射唱片小冊子內頁。左頁以王菲的大頭照、雜誌剪報、手寫和印刷字的字條拼貼而成。右頁同樣為拼貼圖,可見唐老鴨造型兩腳插頭的圖片。
王菲《最菲》鐳射唱片小冊子內頁。歌詞以拼貼的方式展現,印有紙條圖像。淺棕色背景看似被一層乳白顏料覆蓋,同時可見藍、白色顏料筆觸。
王菲《最菲》鐳射唱片小冊子內頁。左頁可見兩張印有肖像的雜誌剪報,其中左上方較小的照片貼上了王菲的頭像。右頁則見王菲的肖像,貼在寫滿日文字的紅色背景上。

夏永康,王菲《最菲》鐳射唱片封套,1994年,©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夏永康,王菲《最菲》鐳射唱片封套,1994年,©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至於王菲的《胡思亂想》專輯和海報,夏永康選擇棄用照片,單純以字體排印的作為設計手法。在純白的背景中,「沒有新形象」、「沒有大頭相」、「沒有歌迷會」等各種字句互相重疊,而當中「胡思亂想」四個黑色大字尤其突出。這些字句的字體大小、線條粗細和色調深淺都不盡相同,看起來像是飄浮在不同遠近。文字的部首和筆劃雖被刻意抹去,但仍然能看得出是甚麼字,足以證明夏永康作為平面設計師對中文字體的嫻熟掌握。夏永康的設計手法一反傳統,專注於字體的圖像表達,以視覺元素呈現王菲那漸趨實驗性的歌唱風格,並在專輯中收錄多種類型、有明顯真假音轉換 、意識流風格的歌曲。

王菲《胡思亂想》鐳射唱片封面。黑色唱片標題在中央右方,灰色字句散落在白色背景,其中包括:「沒有新形象」、「沒有歌迷會申請表格」和「沒有大頭相」。所有文字都有部首或筆畫被抹去,但仍然可看得懂。

夏永康、Mr. Hard、Olive、 Gory,王菲《胡思亂想》鐳射唱片封套,1994年,©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夏永康、Mr. Hard、Olive、 Gory,王菲《胡思亂想》鐳射唱片封套,1994年,© 環球唱片有限公司

《成報》頭版廣告,宣傳王菲的《胡思亂想》鐳射唱片。黑色的唱片標題佔滿廣告整頁,標題文字的部分部首或筆畫被抹去。版面亦可見唱片銷量及流行榜排名等宣傳字句。

夏永康、Mr. Hard、 Olive、Gory,王菲《胡思亂想》報紙全版廣告,1994年7月18日,© 成報

夏永康、Mr. Hard、 Olive、Gory,王菲《胡思亂想》報紙全版廣告,1994年7月18日,© 成報

Cover of Tat Ming Pair’s vinyl album Unresolved Sentiments. The left side shows a three-quarter portrait of Tats Lau, wearing a hat. On the right side is Anthony Wong in a red shirt with yellow scarf, standing in front of a blue curtain. Both look downward. The horizontal Chinese title in orange is at bottom right.
Cover of Softhard’s CD album Broadcast Drive Murder. A handwritten, calligraphic font fully covers the green background, containing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album title, name of the band, song list, and personal details of graffiti artist Tsang Tsou Choi, aka King of Kowloon.
Back cover of Softhard’s CD album Broadcast Drive Murder. A handwritten, calligraphic font fully covers the green background, containing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album title, name of the band, and graffiti artist Tsang Tsou Choi’s name.
Page from the booklet in Faye Wong’s CD album Faye Best. It has different black-and-white, half-length photographs of the singer on a blue background. She wears a chequered sweater. On the upper half, two bare-chested male figures are behind two of her portraits.
Page from the booklet in Faye Wong’s CD album Faye Best. It has a collage of colour photos and images, including two half-length and one full-length portraits of Wong. Other images include scenic views and inanimate objects. Traces of white paint are visible.
Advertisement of Faye Wong’s CD album Random Thoughts on the front page of Sing Pao Daily News. The title in black almost takes up the full page, each character with some eliminated strokes. Inserted in the gaps between characters are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album’s record sales and ranking on music charts.
Interior of Sammi Cheng’s CD album Decalogue. The image has an overall grainy effect. It shows the head and shoulders of a man with long hair, who is in front of a curtain with blue and purple colours.
Interior of Sammi Cheng’s CD album Decalogue. Its image has an overall grainy effect, with yellow and magenta tones. On the disc is the singer in a strapped top, looking into the camera with her arms open. A male figure holds her waist from behind. Her right arm continues to extend beyond the disc into the left fold of the packaging.
Vertical two-page spread of Sammi Cheng’s CD album Decalogue. Its image has an overall grainy effect. The top page has black text shaped as a cross on a fuschia background. The bottom page has a frontal headshot of the singer with magenta and blue tones. She looks upward, with her hands resting on her cheeks.
Back cover of Sammi Cheng’s CD album Decalogue, its image with an overall grainy effect. It has a headshot of the singer with a purple tone. She looks into the camera, her right hand covering her right eye.
Interior of Sammi Cheng’s CD album Decalogue. The image has an overall grainy effect. It shows the head and shoulders of a man with long hair, who is in front of a curtain with blue and purple colours.
Interior of Sammi Cheng’s CD album Decalogue. Its image has an overall grainy effect, with yellow and magenta tones. On the disc is the singer in a strapped top, looking into the camera with her arms open. A male figure holds her waist from behind. Her right arm continues to extend beyond the disc into the left fold of the packaging.
Vertical two-page spread of Sammi Cheng’s CD album Decalogue. Its image has an overall grainy effect. The top page has black text shaped as a cross on a fuschia background. The bottom page has a frontal headshot of the singer with magenta and blue tones. She looks upward, with her hands resting on her cheeks.
Back cover of Sammi Cheng’s CD album Decalogue, its image with an overall grainy effect. It has a headshot of the singer with a purple tone. She looks into the camera, her right hand covering her right eye.

夏永康憑直覺自學攝影,和以不斷實驗來學習攝影製版過程,從而掌握攝影技術。他認為攝影是表達意象的媒介,而且偏重整體效果多於技術技巧。

在製作鄭秀文《十誡》的專輯和海報設計時,攝影棚和黑房中發生了幾宗事故。玻璃紙在攝影棚的燈光下熔掉了,而他運用交叉沖洗手法所得的影像不是曝光不足,就是曝光過度。

鄭秀文《十誡》雷鐳射唱片宣傳海報,照片帶有顆粒效果。紫色色調的鄭秀文半身照由橙黃色背景襯托。她直視鏡頭,右手托腮並遮蓋右眼。左方寫有「情熱的女人...」,其中「熱」字比其他字大了數倍。左下方寫有「十誡禁忌的遊戲」。
鄭秀文《十誡》鐳射唱片宣傳海報,照片帶有顆粒效果。紫紅色色調的鄭秀文半身照由藍色背景襯托。她目光低垂,身穿白色背心裙,雙手交叉放在腰前。左方寫有「貪藍的女人...」,其中「藍」字比其他字大了數倍。
鄭秀文《十誡》鐳射唱片宣傳海報,照片帶有顆粒效果。黄色和紫紅色調的鄭秀文肖像佔據整頁。相中她緊閉雙眼,左下方寫有「危險的女人」,其中「險」字比其他字大了數倍。

Double X Workshop、夏永康,鄭秀文《十誡》CD唱片封套,1994年, © 華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Double X Workshop、夏永康,鄭秀文《十誡》CD唱片封套,1994年, © 華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他的失誤製作出柔和、富顆粒感、飽和度高,帶藍紅與紫黃色調的照片。打開紙質包裝的摺頁,可見鄭秀文被兩個男子舉起,身體擺出十字架姿勢;圖像的粗糙感完美呈現專輯所描述的情慾放縱,並將鄭秀文塑造成性感女神。

鄭秀文《十誡》鐳射唱片封底,照片帶有顆粒效果。可見紫色色調的鄭秀文肖像。相中她直視鏡頭,右眼被手遮蓋着。
鄭秀文《十誡》鐳射唱片的三摺封套,照片帶有顆粒效果。上頁可見一長髮男子的正面剪影,身後為藍紫色的簾幕。中間頁面的紫紅色背景上有以黑色英文字句排列而成的十字架。下頁則有紫紅和藍色色調的鄭秀文肖像,她目光朝上仰視,並把雙掌拍在臉上。
鄭秀文《十誡》鐳射唱片封套內頁,攤開了的紙套呈十字架形狀。紫紅色和藍色色調的照片帶有顆粒效果。鄭秀文直視鏡頭,雙臂往左右直伸。兩名男子分別在她身後和下方,一人將她環抱,一人把她舉起,形成十字架的姿勢。

Double X Workshop、夏永康,鄭秀文《十誡》CD唱片封套,1994年, © 華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Double X Workshop、夏永康,鄭秀文《十誡》CD唱片封套,1994年, © 華星唱片出版有限公司

廣東歌的盛世在1990年代末開始沒落。隨着大中華和亞洲其他地區製作的流行音樂湧現,激烈的競爭令廣東歌觀眾群變得愈來愈狹窄。在2001年面世、只有簡單灰色螢幕的iPod,亦改變了音樂與設計之間的關係,更不用說唱片的銷量。然而,樂迷對廣東歌黃金年代的緬懷之情,亦推動了香港新一代流行歌手繼續推出CD甚至黑膠唱片,為當代催生新的視覺文化。 也許有一天,數碼年代的一輩也會重新發現實體唱片的魔力,感受到唱片設計如何令整個音樂聆聽體驗更圓滿 。

翻到A面探索更多!

製作人員

由M+製作

文字:王蕾
製作人:蘇浚
策展團隊:Katie Ho、王蕾、李曉婷、陳朗晴、蘇婷婷
英文編輯:施維麟
中文編輯:林立偉、梁仲汶
翻譯:吳尚珩、梁仲汶
影片攝影:DJ Furth
影片剪輯:DJ Furth、蘇浚
照片攝影:Red Dog Studio
動畫:HATO
替代文字:Narratives Studio

特別鳴謝:丘雪君、阮大勇、朱祖兒、林海峰、俞琤、陳幼堅、夏永康、張嘉琳、黃志淙、黃耀明、黃寶兒、劉天蘭、鮑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