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

生平大事

图像年表

「自己与双亲、社会的代沟不可理喻到快令人抓狂。可以说,我对于自己周遭与自身所有,打从在母亲的子宫时就开始感到绝望。」

── 草间弥生

在日本的早期岁月

1929  

草间弥生3月22日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其家族在松本市经营一家售卖种子、幼苗和花卉的种苗店,事业颇为成功,在全球经济萧条的1930年代为草间全家提供颇稳定的收入。

黑白照片中可见看来正值二十或三十多岁的草间弥生父母间。他们以传统「正坐」方式屈膝跪坐在拜壂上,庄严地望向镜头。草间的母亲身穿精致的和服,头发盘成一个髻,而她的父亲则穿着黑色和服,手执一把扇子搁在大腿上。

草间弥生的父母草间嘉门与草间茂,摄于1923年,©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的父母草间嘉门与草间茂,摄于1923年,© 草间弥生

黑白照片的前景为一大片花田,后方矗立着树木和瓦顶房子。田间竖起了一块告示牌,以日文列出照片的拍摄地点,即「紫云英试验圃,合资会社,中茑屋农园」。

草间家族在日本松本市经营的农园,© 草间弥生

草间家族在日本松本市经营的农园,© 草间弥生

1930年代

在被誉为日本阿尔卑斯山的绮丽中部山脉地区长大,草间弥生热爱大自然,同时又难以融入周遭的保守社会环境,这使得她自幼对艺术产生兴趣。现存的几幅儿时绘画已有带着波点的物件和人物。

黑白肖像照片中,可见约十岁的草间弥生。她留着齐耳鲍伯短发,浏海短至眉毛上方,脸上没有明显的表情。她在照片中手执四朵盛开的大丽花。

近十岁时的草间弥生,约摄于1939年,© 草间弥生

近十岁时的草间弥生,约摄于1939年,© 草间弥生

铅笔纸本绘画中,房间角落的花瓶内精致地插着一束花。花瓶的外形具有装饰性,底部呈多边形。墙壁和地板上不规则地涂上由圆形和线条组成的网状图案,当中一些几何状的花形图案散布于墙壁上。

《无题──童年画作》,约1939年,铅笔纸本,艺术家自藏,© 草间弥生

《无题──童年画作》,约1939年,铅笔纸本,艺术家自藏,© 草间弥生

「在战争的晦暗日子里,我觉得自己没有办法继续当小女孩了,我家后面有一条河,河道上铺了数百万颗白色石头,构成一个神秘景象,在闪耀的阳光下,一颗颗石头证明着自己的『存在』。除了这种直接从大自然得来的启示,我也对自己脑海里无形驱动的奇幻世界所着魔。」

── 草间弥生

1944

11月,草间弥生与许多高中同学一起被征召到一间降落伞工厂工作。工厂的工作环境恶劣,令她染上肺炎,但她也在那里学会了缝纫,成为以后创作的一项重要技能。她曾形容,发现了自己对创作的狂热,就像是在艰难时期的一个出口:

「除了画画,我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让自己活在这世上,而画画就好比我那在绝望中迸发的热情。」

黑白肖像照片中,可见约十四岁的草间弥生。她穿着一件短版西装外套,一只手叉腰倾斜身体站立,外套的衣领上别着一枚徽章。背景中有一个鸟笼的影子。照片右下角已褪色。

近十四岁时的草间弥生,约摄于1943年,© 草间弥生

近十四岁时的草间弥生,约摄于1943年,© 草间弥生

1945

十六岁的草间弥生创作了《收获》,是她现存最早的作品之一,画中的小米和玉米正是日本战后物资短缺时期代替大米的主要食粮。

岩彩绢本画作中,农作物呈对角线放置在一支开满锈橙色花朵的枝条 上。作品左下方可见艺术家的签名和印章。

《收获》,约1945年,岩彩绢本,艺术家自藏,© 草间弥生

《收获》,约1945年,岩彩绢本,艺术家自藏,© 草间弥生

1948–1950

草间弥生的父母反对她当艺术家,但还是允许她于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就读京都艺术大学的预备课程。从草间弥生当时保存下来的画册可见,当中有不少动物和植物写生,但她对保守的课程很失望,遂开始自学油画。

笔记本跨页上是两朵以铅笔描绘的花的速写。左页是一朵花瓣下垂的菊花,周围潦草地写上三行日文,右页是另一朵花的特写轮廓。

《无题(花的速写)》,约1945年,铅笔、笔记本,艺术家自藏,© 草间弥生

《无题(花的速写)》,约1945年,铅笔、笔记本,艺术家自藏,© 草间弥生

笔记本跨页中,可见以铅笔、粉彩和水彩绘画的多幅速写,呈现猴子的各种姿势和表情。左页大部分空间被一幅铅笔和棕色粉彩绘画占据,仔细地描绘了一只猴子的形态,而右页的中央则有两幅展示猴子手部姿势的绘画。左页和右页底部分别标示「No 12」和「No 13」。

《无题(猴子速写)》,1948年,铅笔、粉彩及水彩纸本,纸质记事本,艺术家自藏,© 草间弥生

《无题(猴子速写)》,1948年,铅笔、粉彩及水彩纸本,纸质记事本,艺术家自藏,© 草间弥生

「我那些微不足道的作品若能有所贡献,无论以任何方式呈现,哪怕只是多一个观众也好,并有助培养人们批判视野的话,对艺术家而言,此等喜悦无其他可比。」

── 草间弥生

1948–1950 

战后萧条,艺术用品一直很昂贵,草间弥生最早期的油画作品大多画在麻布袋而非画布上,《残骸的积累(人格解体帷幕的囚徒)》和《积累的大地》(皆为1950年)都是如此。

以油彩及瓷漆在种子麻布袋上绘画的画作,描绘一个由红色和黑色条纹组成的螺旋状,条纹于旋向一个中心点,当中有两棵光秃秃的树竖立于发光的背景前。画作右下角以蓝色油彩用英文写上小字「1950・草间弥生」。

《残骸的积累(人格解体帷幕的囚徒)》,1950年,油彩、瓷漆、种子麻布袋,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藏,© 草间弥生

《残骸的积累(人格解体帷幕的囚徒)》,1950年,油彩、瓷漆、种子麻布袋,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藏,© 草间弥生

以油彩及瓷漆在种子麻布袋上绘画的画作,描绘一个由红色和黑色条纹组成的螺旋状,条纹于旋向一个中心点,当中有两棵光秃秃的树竖立于发光的背景前。画作右下角以蓝色油彩用英文写上小字「1950・草间弥生」。

《积累的大地》,1950年,油彩、瓷漆、种子麻布袋,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藏,© 草间弥生

《积累的大地》,1950年,油彩、瓷漆、种子麻布袋,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藏,© 草间弥生

1952  

3月,草间弥生二十三岁生日前夕,松本市第一公民馆举办她的首次个人展览,展出了逾百幅素描和油画作品,包括《残骸的积累(人格解体帷幕的囚徒)》,但当时画作题目不一样。

黑白照片中,二十多岁的草间弥生身处松本市第一公民馆的个人展览。身穿冬装的她站在其作品《残梦》前,画中描绘梦魇般的奇异风景,前景长满了茎部扭曲的向日葵。

草间弥生于1952年松本市第一公民馆个展现场,身后为其作品《残梦》(1949),©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于1952年松本市第一公民馆个展现场,身后为其作品《残梦》(1949),© 草间弥生

「对于像我创作的艺术,亦即那种在生死间搏斗、探究人类身分和生死意义的艺术来说,(日本)实在太小、太卑屈、太封建、太轻蔑女性。我的艺术需要更辽阔的自由,更宽广的世界。」

── 草间弥生

1955  

草间弥生首次参展的美国展览,是由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举办的「国际水彩画展:第18届双年展」。 11 月,她去信美国艺术家肯尼斯.卡拉汉(Kenneth Callahan)和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O’Keefe),表达自己对其创作的仰慕,并询问怎样才能在美国举办个人展览。

草间弥生写给乔治亚·欧姬芙的信,日期为「1955 年 11 月 15 日」。这封只有一页的信由打字机打成,开首为草间的自我介绍,接着她详细讲述了如何接触到欧姬芙的作品,以及表达了她渴望与这位美国艺术家建立友谊和交流的期盼之情。草间亦提到她会随函将其画作寄给欧姬芙,就开展艺术家生涯寻求意见。

草间弥生写给乔治亚.欧姬芙的信件,1955年11月15日,©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写给乔治亚.欧姬芙的信件,1955年11月15日,© 草间弥生

1957  

草间弥生去美国前销毁了她大部分作品。

「我计划要创造出颠覆整个艺术界的革新作品,让纽约艺坛看到决定未来大势的走向。」

── 草间弥生

纽约前卫艺术家

1958  

草间弥生在夏天抵达纽约。她在东村租了一个工作室,开始重新创作更大型的油画,希望在纽约艺坛闯出名堂。她那时期的新作画面一片白色,灵感来自她从日本飞往美国经过太平洋时看到的图案。欧姬芙在那年晚些时候前往纽约,在草间弥生的工作室与其见面。

黑白照片中,草间弥生身处其纽约工作室内。她身穿黑色上衣和工装裤,凝视观者右方,并倚在一幅裱了框的横向作品上,画面呈现破格而抽象的着色效果。后方的墙上满是她绘上大量波点的作品,地上也搁着几幅画布。

草间弥生在其纽约的工作室,摄于1958年,© 草间弥生,图片由Ken Van Sickle 提供

草间弥生在其纽约的工作室,摄于1958年,© 草间弥生,图片由Ken Van Sickle 提供

1959  

草间弥生在纽约布拉塔画廊(Brata Gallery)和波士顿新星画廊(Nova Gallery)举行个展,同时展出一个全新的系列画作,也就是后来被称为《无限的网》的系列。黑色背景上面的白色小圈,网状般均匀覆盖画面。表面涂了一层浅淡的白色,令观感更加微妙隐约,从远处看就像是一幅空白画布,近观才显露出厚重又自然生成的层层颜料。该系列作品在艺评界广受瞩目,大获成功,在不少刊物的展评中得到赞赏。许多艺评人把作品中全然的抽象视为东方或「禅」的美学,同时也很赞叹其中含蓄的韵味和有条不紊的收敛克制。

油彩布本双联画描绘错综复杂、盘旋起伏的浅淡蓝灰色图案,当中持续呈现白色的圈。图案愈近画面中心就愈紧密。

《太平洋》,1960年,油彩布本,东京都现代美术馆藏,© 草间弥生

《太平洋》,1960年,油彩布本,东京都现代美术馆藏,© 草间弥生

「我常一口气工作五十至六十个小时。我渐渐感到自己堕进积累和重复的魔咒,深陷网中;网从自身扩展,逸越画布,覆盖地板、桌子和所有地方,甚至整个可见的宇宙。」

── 草间弥生

1961  

草间弥生首次在纽约史蒂芬.拉迪奇画廊(Stephen Radich Gallery)举行个展,展出了一幅长达十米的《无限的网》画作,尺寸超出了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巨大泼墨画作。然而这次的艺评反应并不热烈,斯图尔特.普雷斯顿(Stuart Preston)在《纽约时报》写道:「手法上省烦从简,令成果显得贫乏。」其后作品销量不佳和展览机会缺乏令草间很失望,继而开始探索新媒材,她从1960年在华盛顿葛列斯画廊(Gres Gallery)举行个展所剩余的明信片剪下自己的名字,重复剪贴成拼贴作品《文字的积累》,这或许是草间弥生对自我宣传的解嘲自省。

黑白照片中,草间弥生站在其十米长的画作《无限的网》前。她身穿白色上衣和沾染颜料的黑色工装裤。照片底部以蓝色墨水写上「1961年草间弥生于纽约个展,身后为三十三呎长的黑白画作」。

草间弥生于1961年纽约史蒂芬.拉迪奇画廊展览现场,身后为长达十米的《无限的网》画作,©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于1961年纽约史蒂芬.拉迪奇画廊展览现场,身后为长达十米的《无限的网》画作,© 草间弥生

《No. H. Red》
1961

草间弥生在创作某些《无限的网》画作时,她会将画布平放在大桌子上画画,包括这幅《No. H. Red》。她会把较大型的作品靠在纽约工作室墙上,站在长梯上画。

当你看到这幅画作时,可以想像草间弥生的手在整个画面上重复描画的动作,也可以想像一下,她是怎样调整颜料的厚度去将纹理画出来。草间利用环形的笔触,在黑色的背景上创造如蕾丝花边一样错综复杂的红色图案。


如果你将注意力转移到画面的负空间,即是由圈状细线形成的「网」入面的网眼,黑色背景就会慢慢浮现。

透现的黑色背景看起来就像一大片细小的点点。通过这种对立的关系,你可以看到网和点怎样互相联系。对草间来说,点和网之间的关系,代表了无边的宇宙,以及我们在宇宙里的位置。

画画的过程虽然消耗很多体力,但草间却欲罢不能,忘我地埋首创作。有时候,她会连续三、四天不睡觉,一直画画。这样不单使她失去时间感,也令她脱离现实。她曾说过,有一天她睡醒,发现她的「无限的网」依附在窗口上。当她伸手去触摸这些网,它们好像爬上她双手一样。这些幻觉导致她经常住院。

油彩布本画作中,鲜艳的红色漩涡状线条组成一幅细密的网,充斥整个画面。浓密的笔触之间可以窥见一片片细小而呈圆弧形的黑色油彩。画作被黑色框围住。

《No. H. Red》,1961年,油彩布本,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藏,© 草间弥生

《No. H. Red》,1961年,油彩布本,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藏,© 草间弥生

1962  

草间弥生开始创作其主要的雕塑作品,在家具表面上放满涂成白色、布满突出状的填充织物,看似怪异可怖,但其形态依然可辨。雕塑中重复出现的形状呼应了她画作中环环相扣的网状图案。该系列的两件早期作品是扶手椅(《积累No.1》)和沙发(《积累No.2》),两者都在纽约格林画廊(Green Gallery)的群展中展出,该群展随后被视为促成普普运动的早期展览之一。

黑白照片中可见一个群展的展厅,当中陈列了多件雕塑和布本画作。右方一角摆放了一张双人沙发,表面覆满突出状的填充织物,沙发旁边挂着一幅由钞票组成的画作。左方墙上展示一幅由不同物件构成的作品。在前景中,一块深色的长方形厚板稍为升高。右方墙上挂着一块大布,表面依附着皱痕累累的大型囊状物。照片底部以蓝色墨水写上「1962年 积累而成的雕塑 2号,格林画廊」。

1962年6月在纽约格林画廊举办的群展展览现场,展出作品包括草间弥生的《积累No.2》,© 草间弥生,图片:© 2021 Estate of Rudy Burckhardt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1962年6月在纽约格林画廊举办的群展展览现场,展出作品包括草间弥生的《积累No.2》,© 草间弥生,图片:© 2021 Estate of Rudy Burckhardt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1963  

草间弥生写信给她华盛顿的画廊代理比阿特丽斯.佩里(Beatrice Perry),说自己想创造一间「积累房间」,也就是用软雕塑盖满所有物件的装置作品,灵感部分来自克拉斯.欧登伯格的装置作品《商店》(1961)。同年稍后,草间弥生在纽约格特鲁德.斯坦画廊(Gertrude Stein Gallery)举行个展,展出自己首个沉浸式装置作品《聚积:千船会》,展场中央放了一艘小艇,表面布满软雕塑物,是她当时《积累》系列雕塑中最大型的作品之一。小船周围的墙壁、地板和天花板贴满共九百九十九张该雕塑的印刷照片,营造了令人眼花撩乱的重复效果。

草间弥生在纽约格特鲁德·斯坦画廊举行的「聚积: 千船会」展览海报,日期为1963 年 12 月 17 日至 1964 年 1 月 11 日。黑色背景的中央呈现一只小船雕塑,整只船和两支桨上都覆盖着以白色突出状的填充织物。画廊的地址和开放时间列于海报最下方,分别是「纽约东81街24号」和「周二至周六,11时至5时」。

「聚积:千船会」展览海报,纽约格特鲁德.斯坦画廊,1963年12月17日至1964年1月11日。当时画廊的墙壁、地板和天花板,都覆盖了同一幅草间弥生小船雕塑的照片,© 草间弥生

「聚积:千船会」展览海报,纽约格特鲁德.斯坦画廊,1963年12月17日至1964年1月11日。当时画廊的墙壁、地板和天花板,都覆盖了同一幅草间弥生小船雕塑的照片,© 草间弥生

雕塑作品以一张四脚椅为骨架,表面覆满以白色布料填充缝制的指状凸起物。

《无题(椅子)》,1963年,缝制填充织物、木、颜料,艺术家自藏,© 草间弥生,图片由草间弥生纪念艺术财团提供

《无题(椅子)》,1963年,缝制填充织物、木、颜料,艺术家自藏,© 草间弥生,图片由草间弥生纪念艺术财团提供

「我发现自己处身于千篇一律的环境里,一切都异常地机械式和标准化。 ……在人与文明社会的陌生丛林之间的鸿沟中,存在很多身心问题。我向来非常关注是什么样的背景,导致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种种问题。我的艺术表达形式,就是源于这些事物的聚积。」

── 草间弥生

1964  

由于草间弥生持续快速制造劳神费力的《积累》雕塑作品,她渐渐精疲力尽,还受严重焦虑困扰。她4月的个展「驱迫意象」在纽约理查德.卡斯特兰尼画廊(Richard Castellane Gallery)开幕。整个展览空间可谓草间弥生艺术眼光和辛劳的结晶,不仅场内放满了聚积式雕塑而看似家居场景,连墙壁上都挂了多幅网画,通心粉散落在地面。

草间弥生的「驱迫意象 」展览之海报,展览在1964年4月21日至5月9日于卡斯特兰尼画廊举办。画面顶部可见艺术家举起一件覆盖通心粉的连身裙的图像,还有满布圆点的女性人体模型图像,两者交替地重覆。前景的沙发和椅子被突出状填充织物覆盖。展览标题下方有几行英文小字,包括「性−食物−执迷」、「强迫−家具」、「重复−视觉」、「通心粉−房间」、「空气−量子」、「无休止−网」和「坚持−形态」。

1964年的「驱迫意象」展览海报,© 草间弥生

1964年的「驱迫意象」展览海报,© 草间弥生

1965 

草间弥生的作品陆续在斯德哥尔摩(现代美术馆的群展)、阿姆斯特丹、海牙和伯恩展出,她还接到意大利裔阿根廷艺术家卢齐欧.封塔纳(Lucio Fontana)的邀请,参加他策划的群展。展览在国际前卫运动「新趋势」盛行的米兰和威尼斯举行,展出的作品皆体现该运动所关注的事物,包括富有实验色彩的装置与视幻艺术,以及空间动态。然而,草间弥生11 月在纽约理查德.卡斯特兰尼画廊举行的个展,才真正展现出她当时最具实验色彩的作品:《无限镜屋──阳具原野》。透过四周镜子的多次反射,其雕塑形态看似处于一个无限之境。草间弥生藉由这件作品在创作中融入的行为展演和个人形象也更为显著。东京前卫摄影师细江英公在草间的纽约工作室拍下当时她置身此装置中富有戏剧效果的一面。

照片中,身穿红色贴身连衣裤的草间弥生站在室内,双手放在脑后。室内安装了数面墙壁般高度的镜子,地上满布带有红色圆点图案的突出状填充物。
照片中的镜室地面满布带有红色圆点图案的突出状填充物,草间弥生身穿红色贴身连衣裤躺在其上。

上图:草间弥生在《无限镜屋──阳具原野》,「夜店秀」展览现场,纽约理查德.卡斯特兰尼画廊,1965年,© 草间弥生

上图:草间弥生在《无限镜屋──阳具原野》,「夜店秀」展览现场,纽约理查德.卡斯特兰尼画廊,1965年,© 草间弥生

黑白照片摄于镜室,地面铺满带有圆点图案的突出状填充物,草间弥生手脚摊开躺在其上。

草间弥生躺于其纽约工作室内的《无限镜屋──阳具原野》上,约摄于1965年,© 1964 细江英公 / 由amanaTIGP 提供

草间弥生躺于其纽约工作室内的《无限镜屋──阳具原野》上,约摄于1965年,© 1964 细江英公 / 由amanaTIGP 提供

「当看到自身的镜像无限繁生,人们随即领悟人的能力不受限制,可把自身投影至无尽的空间。」

── 草间弥生

1966

3月,草间弥生在纽约理查德.卡斯特兰尼画廊举办「草间弥生的偷窥秀/永恒的爱」,展览场地是一间六角形房间,内侧布满镜子,反射着洋溢嘉年华气氛的闪烁灯泡。观者透过房间侧面的小孔可以窥视到里面太空般的景象,艺评家彼得.谢达尔(Peter Schjeldahl)形容「灯光深邃无边,一直往后方尽头退去──在最远处化成微光闪烁的银河」。

照片摄于卡斯特里画廊,草间弥生从其作品《无限镜室》的一面镜墙上的长方形开口探头注视。六角形镜室的天花板上满布五颜六色的灯泡,灯光效果令人眼花缭乱。背景中另一面镜墙上,可见摄影师从另一个开口拍摄的倒影。

草间弥生窥看其《无限镜屋──永恒的爱》,纽约理查德.卡斯特兰尼画廊,1966年,© 草间弥生,摄影:Peter Moore,西北大学图书馆Charles Deering McCormick分馆特藏,Peter Moore摄影档案,图片:©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草间弥生窥看其《无限镜屋──永恒的爱》,纽约理查德.卡斯特兰尼画廊,1966年,© 草间弥生,摄影:Peter Moore,西北大学图书馆Charles Deering McCormick分馆特藏,Peter Moore摄影档案,图片:©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6月,草间弥生完成了她的首个户外装置作品《自恋庭园》,作为在威尼斯双年展的非正式展品。卢齐欧.封塔纳为此作品提供了经济支持,它由一千五百个镜面塑胶球组成,铺在意大利馆外的草坪。草间弥生以每个两美元出售这些银球,她故意把价格定得很低,借此批判艺术市场的价格不断上涨。但双年展的主办单位前来阻止,告诉草间弥生不能把艺术「当热狗或雪糕筒般」贩卖。

黑白照片中,草间弥生置身其作品《自恋庭园》,微笑着与一位参观者握手。艺术家站在大量镜球之间,并手持其中一个,似乎正在将它交给那位参观者。背景中另一位参观者的手中也捧着一个镜球。

草间弥生与其作品《自恋庭园》于威尼斯双年展展览现场,1966年,©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与其作品《自恋庭园》于威尼斯双年展展览现场,1966年,© 草间弥生

照片中,草间弥生身穿红色紧身连衣裤,躺在其装置作品《自恋庭园》的镜球阵之中,双手摊开。

草间弥生躺在《自恋庭园》中,威尼斯双年展展览现场,1966年,©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躺在《自恋庭园》中,威尼斯双年展展览现场,1966年,© 草间弥生

「我的行为艺术是一种运用波点的符号哲学。」

── 草间弥生

1967 

草间弥生以逐渐成形的自我消融概念为基础,开始制作多媒体行为艺术作品。 6月,她在纽约东村的实验艺术基地黑门剧院(Black Gate Theater)举行名为《自我消融:光的视听行为展演》的活动,该剧院是当时扩延电影(expanded cinema)全球运动的重要据点。身穿银色比基尼泳装的模特儿在活动中跳舞,她们身上由草间绘上的夜光波点,在闪动的黑光灯照射下发出荧光。整个夏天,草间在纽约汤普金斯广场公园和华盛顿广场公园举办了一系列人体彩绘展演(《身体庆典》)。

草间弥生的「身体庆典」活动传单,举行日期为1967年8月 20日,地点为华盛顿广场。传单上印有这位艺术家的黑白插图,她全身满是圆点,俯卧着并两膝屈曲,脚尖朝上。多行短小的文字散落于传单的下半部分,包括「探索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可能性」、「当下的生命遵循太阳、月亮、星星和孕育夏娃的苹果的地球之无限秩序」、「谜样的生命?」、「学习、推倒知识、再学习」、「让我们把握机会自娱自乐一次,在我们的时代」、「覆盖颜料」、「忘记单一和孤独一次」和「相聚于圆点时光」。

草间弥生「身体庆典」活动传单,纽约华盛顿广场公园,1967年,©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身体庆典」活动传单,纽约华盛顿广场公园,1967年,© 草间弥生

黑白照片中,草间弥生俯卧在一张背靠墙壁的沙发上。整张沙发的表面被突出状填充织物包裹着,墙壁上满布繁复盘绕的圆环网纹。艺术家留着长长的黑发,身上布满圆点,俯卧着并两膝屈曲,脚尖朝上。不同形状的通心粉于前景撒满一地。

相片拼贴,当中草间弥生的肖像由哈尔.里夫(Hal Reiff)约拍摄于1966年,© 草间弥生

相片拼贴,当中草间弥生的肖像由哈尔.里夫(Hal Reiff)约拍摄于1966年,©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与贾德.雅库特(Jud Yalkut)合作完成了名为《草间的自我消融》的实验电影。

电影截图中的场景呈棕褐色,展示自由女神像的手臂和头部。五个白色圆点叠加于女神像上半身各处。
电影截图中,两个场景互相重叠,图中的人们身上涂满圆点。其中一个人戴着深色太阳眼镜,脸部朝向镜头,其他人则背向镜头。
电影截图中的女子是草间弥生,她身穿飘逸的红色长袍,骑马穿越一片阳光普照的草地。那匹马和草间弥生的身上贴满白色圆点。背景里的树木枝叶呈阴暗色调。
电影截图中的女子是艺术家草间弥生。她半身浸没在一个看似湖泊的地方,水深齐腰,正在观察漂浮在水面上的红色圆点。

上图:尤德.亚尔库特,草间弥生,《草间的自我消融》截图,1967年,单频道16毫米菲林转数码录像(彩色、有声),22分30秒,© 草间弥生

上图:尤德.亚尔库特,草间弥生,《草间的自我消融》截图,1967年,单频道16毫米菲林转数码录像(彩色、有声),22分30秒,© 草间弥生

1968

草间弥生在其工作室和纽约一些公众地点举行了十多场偶发艺术活动,其间在裸体表演者身上绘画波点。这些活动令受邀的新闻媒体十分震惊,草间弥生和其他表演者还几次被警方扣留,控以公然猥亵。

照片中是偶发艺术现场,房间内的墙壁覆盖着满布大小不一的突出状填充物,填充物上满布红色圆点。草间弥生披着半透薄纱,站着俯视三个或以上的人在地上纠缠,地上的人全部赤裸身躯,身上涂满圆点。

偶发艺术《同性恋狂欢》,草间弥生的纽约工作室,1968年,Bill Baron,© 版权所有

偶发艺术《同性恋狂欢》,草间弥生的纽约工作室,1968年,Bill Baron,© 版权所有

照片中,草间弥生和另外四人位于镜室内。草间头戴红色圆点草帽,身穿粉红色扎染连身裙,裙子表面被缀以黑色圆点的突出状填充物覆盖。前景里坐着两个人,其衣着打扮色彩缤纷。站在右边那人身穿点点图案连身裙,裙上缀以橙色和黄色圆形,另一个人则以手掌托着几件填充物软雕塑。

展示草间时装的天台偶发艺术活动,纽约,1968,摄影:Shunk-Kender,© J. Paul Getty Trust.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Los Angeles (2014.R.20)

展示草间时装的天台偶发艺术活动,纽约,1968,摄影:Shunk-Kender,© J. Paul Getty Trust.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Los Angeles (2014.R.20)

《自我消融》
1966–1974

看到这件装置,你可能会以为草间弥生其中一幅《无限的网》画作在墙上爆炸,令五颜六色的波点洒满附近的人和物件上。

草间弥生在六十年代末创作了《自我消融》,当时她住在纽约,积极参与嬉皮士的反主流文化。她主持了几十场行为展演,在表演者的裸体上画波点。这些人体模型布满波点,延续了这种创作手法。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注意到这些人体模型全是女性,她们头上的假发是六十年代末流行的发型。

作品标题《自我消融》强烈又带点不祥,与我们眼前五彩缤纷的场景,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草间弥生持续在创作生涯中探索「消融」的概念。这个概念源自消极同积极合二为一的理念,草间弥生说过:

「波点不能够单独存在……当我们以波点将大自然和自己的身体消融,我们就与环境齐一。」

在这件装置作品内,人体模型所代表的个体,似乎成为了整体其中的一小部分。

装置作品中,六具头戴假发的成年女性人体模型立于一组桌椅外围,当中有四张椅子和一张桌子。桌上放着盆栽、水果和餐具,营造社交聚会般的环境。所有物件都涂上色彩鲜艳、不断重覆的圆环图案,被草间称为「无限之网」。

《自我消融》,1966至1974年,彩绘人偶、桌子、椅子、假发、手袋、马克杯、盘、水瓶、烟灰缸、塑胶植物、塑胶花、塑胶水果,M+,香港,© 草间弥生;摄影:M+,香港

《自我消融》,1966至1974年,彩绘人偶、桌子、椅子、假发、手袋、马克杯、盘、水瓶、烟灰缸、塑胶植物、塑胶花、塑胶水果,M+,香港,© 草间弥生;摄影:M+,香港

重返故国

1973–1974  

草间弥生1973年初移居东京。她的父亲草间嘉门于1974 年6月去世,面对约瑟夫.康奈尔(Joseph Cornell)和父亲离世的双重打击,她的精神状态十分不稳。

黑白照片中是约瑟夫·康奈尔和草间弥生,草间靠在康奈尔的胸膛,而康奈尔的手放在草间头上。他们身后可见树木枝叶。

约瑟夫.康奈尔和草间弥生在纽约西安普敦,约摄于1971年,© 草间弥生

约瑟夫.康奈尔和草间弥生在纽约西安普敦,约摄于1971年,© 草间弥生

1975  

12月,草间弥生在东京西村画廊举办个展,展出全新的混合媒材纸本系列,这些充满私人情绪的作品最能让人想起草间1950年代初的多幅小型神秘抽象画。作品中有许多动植物的剪像,似乎是对康奈尔致敬,因为他正是以予人亲密感觉的图片拼贴作品闻名。草间弥生在后期的访问中谈到该时期创作的重大变化,指出创作抒情亲密的拼贴作品关乎到自身的抑郁症、纽约与日本的文化差异,以及她的写作:「在日本,我写诗。在纽约,我没有写诗的心情,每一天都是与外界的一场搏斗。」

〈如今你死了(给逝世的父母)〉(1975)

如今你死了
你的灵魂,在芙蓉般的云朵上
跟粉柔的彩虹光芒相融
永远消失了
我和你
在爱与恨
的无尽斗争之终点
分道扬镳
永不相见
于我,生为人子
离别像轻盈的脚步
踏于鲜花烂漫的路上
夕阳的云霞外
一片寂然无声

手书于《如今你死了》(1975)背面 

墨水及粉彩纸本拼贴作品呈现一片风景,当中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景中有一只鸟展翅躺在粗糙的地面上,而在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的背景中,地平线上长出一棵树,并向上冒出气泡般的圆润形状,每个都被带有格栅纹理的黑色放射形态围绕。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这些元素被诡异的红色光芒映照着。艺术家的签名和年份「1995年」写在作品左上角一片红色光晕内。

《如今你死了》,1975年,墨水及粉彩纸本拼贴,世田谷美术馆藏,© 草间弥生

《如今你死了》,1975年,墨水及粉彩纸本拼贴,世田谷美术馆藏,© 草间弥生

「我对美国艺术很不满,虽然它开启了新的体裁和类别,也对全世界的艺术有所贡献,但它还是以美国民族主义为支撑……我反对那种把艺术视为消费品和商品的物质主义文化。」

── 草间弥生

1976–1977  

草间弥生回到日本快四年了,她开始以批判的态度回顾美国艺术界,表达了自己对其民族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失望。她现在已接纳自己的日本前卫艺术家身分,觉得日本当代艺术仍然过于保守,文化价值被低估,她希望可以带头改变这个领域,再次开始创作大型雕塑作品,1976年在大阪Formes画廊东京店举办个展。

照片中,草间弥生与泷口修造一同坐在地板上,周围的红色圆点填充织物松散地缠绕在一起,形成一堆堆的状态。草间戴着一条粗大的串珠项链,望向镜头,泷口则穿着正式西服,手持拐杖,把目光投向她。

草间弥生与泷口修造出席「献给死与生的安魂曲:执念艺术」展览,大阪Formes画廊东京店,1976年,©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与泷口修造出席「献给死与生的安魂曲:执念艺术」展览,大阪Formes画廊东京店,1976年,© 草间弥生

装置艺术作品中,一条细长填充织物从不同高度悬垂下来,并在地板上松散杂乱地堆在一起。

《神经的死亡》,1976年,混合媒材、填充织物,Lito and Kim Camacho Collection,© 草间弥生

《神经的死亡》,1976年,混合媒材、填充织物,Lito and Kim Camacho Collection,© 草间弥生

「我不能放弃自己的存在,也不能逃过死亡。这是令人倦怠的人生重量啊!」

── 草间弥生

1980–1981  

草间弥生在1980至1981年间共举办了七场个展,包括在东京西武百货涩谷店举办的「草间弥生的拼图艺术」。这些百货公司从1961年开始成为日本展示国际艺术品的重要场所,当年西武在东京池袋开设旗舰店,举办了一场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保罗.克里(Paul Klee)的展览。

草间弥生的作品入选了数个群展,进一步巩固了她在日本艺坛的地位,如1981年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举办的「1960年代:当代艺术的转换期」。展览展出了草间的几件作品,包括三屏画《网积累》(1958),该作品随后被大阪国立国际美术馆纳入馆藏。

草间弥生的展览传单中,一个覆盖黑色圆点的南瓜在深绿色的多边形网格背景中。左下角以日文标示「南瓜100号」。
「草间弥生的拼图艺术」展览传单,展览在1981年2月26日至3月3日于西武百货公司举办。

「草间弥生的拼图艺术」展览传单,东京西武百货涩谷店,1981年,©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的拼图艺术」展览传单,东京西武百货涩谷店,1981年,© 草间弥生

1982  

草间弥生在东京富士电视台画廊举办同名展览,展出她多件新旧作品,是她回日本后最大规模的画廊展。

1983–1984  

1983年2月,草间弥生在东京的录像艺术平台Video Gallery SCAN举行《草间的自我消融》,是她首次在日本成功举行的偶发艺术活动。活动在日本电视台播放,日本放送协会(NHK)更称之为年度最受瞩目的艺术盛事之一。 1984年,在富士电视台画廊举行的第二场个展中,她展出了新的南瓜画作和雕塑,一个新的软雕塑系列作品也首次亮相,标志性的「阳具」雕塑物不再包裹常见的家具,而是聚成怪异的植物等生物形态,与她早期的《积累》作品迥然不同。

装置由雕塑和画作组成,其布局大致上对称。一个设有三十二个方格的横向架子背靠白色墙壁,每格放置了一个满布黑色斑点的黄色南瓜雕塑。架子上方的画作描绘一个满布黑点的黄色南瓜。这幅画的左侧挂着由三幅垂直面板组成的三联画,画中以黄色为背景,重复绘上黑色横纹,而南瓜画的右侧则是一组类似的三联画,画中重复绘上垂直条纹。几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黄色南瓜雕塑散落在架子的两侧。

草间弥生东京富士电视台画廊第二次个展现场,1984年4月20日至5月16日,© 草间弥生,图片:© Estate of Shigeo Anzaï,由Zeit-Foto 提供

草间弥生东京富士电视台画廊第二次个展现场,1984年4月20日至5月16日,© 草间弥生,图片:© Estate of Shigeo Anzaï,由Zeit-Foto 提供

雕塑的黑色支架被虫子般的蜷曲填充织物由下而上完全包裹,所有填充物都涂成黄色并满布黑色圆点。一团浅黄色的人造纤维云朵在雕塑顶部喷发。艺术家的签名和年份「1986年」标示在支架的底座。

《花粉》,1986年,缝制填充织物、合成纤维、颜料,大田秀则画廊藏,© 草间弥生,由大田秀则画廊提供

《花粉》,1986年,缝制填充织物、合成纤维、颜料,大田秀则画廊藏,© 草间弥生,由大田秀则画廊提供

1985 

4月,草间弥生在东京九品佛净真寺的樱园举行名为《婆娑罗之花》的偶发艺术活动。这是她约十年来首个户外行为展演,由东京大学建筑学教授横山正委约创作,重现十四世纪大将佐佐木道誉奢华的樱花宴。草间弥生身穿飘逸红袍,用红色和白色的塑胶飘带,围绕正在盛放的樱花树编织出巨大的「网」,以华丽的手法象征人与人之间的连系。

电影截图中的女子是艺术家草间弥生,她位于一个看似是公园的地方,身穿一件飘逸的红色及膝长袍,头戴黑色宽边帽,手执着一条长长的丝带,丝带绕着公园内几株树干。
电影截图中的女子是艺术家草间弥生,她身穿一件飘逸的红色及膝长袍,头戴黑色宽边帽,手执一条长长的丝带。
电影截图中的女子是艺术家草间弥生,她身穿一件飘逸的红色及膝长袍,头戴黑色宽边帽,周遭几株树干被多条丝带绕着。她手中拿着几片类似大白布的东西。
电影截图中的女子是艺术家草间弥生,她位于一个看似是公园的地方,身穿一件飘逸的红色及膝长袍,头戴黑色宽边帽,手上拉着一条长长的丝带,绕着公园内的几株树干。
Item 1 of 4
电影截图中的女子是艺术家草间弥生,她位于一个看似是公园的地方,身穿一件飘逸的红色及膝长袍,头戴黑色宽边帽,手执着一条长长的丝带,丝带绕着公园内几株树干。
电影截图中的女子是艺术家草间弥生,她身穿一件飘逸的红色及膝长袍,头戴黑色宽边帽,手执一条长长的丝带。
电影截图中的女子是艺术家草间弥生,她身穿一件飘逸的红色及膝长袍,头戴黑色宽边帽,周遭几株树干被多条丝带绕着。她手中拿着几片类似大白布的东西。
电影截图中的女子是艺术家草间弥生,她位于一个看似是公园的地方,身穿一件飘逸的红色及膝长袍,头戴黑色宽边帽,手上拉着一条长长的丝带,绕着公园内的几株树干。

上图:《婆裟罗之花》截图,于东京九品佛净眞寺举行 的行为展演,1985年,数码录像(彩色、无声),1分20秒,艺术家自藏,© 草间弥生

「在核武器、战争与暴力交错的世界,希望我们艺术家能竭尽全力在这些污浊之中,留下光辉的明天。」

── 草间弥生

1987  

北九州市立美术馆为草间弥生举办的首次回顾展在3月开幕,展出了草间弥生1948年至当时共七十九件作品。展览得到日本媒体赞赏,也让大众更加熟悉她的作品。

装置作品分成三排雕塑,由前景延伸到背景中。前景中的四件红、黄、黑色箱形雕塑置于底座上,内里雕刻出手指状的细丝。中间一排四件白色和红色雕塑,均被突出状填充物包裹着,状似海葵。最后方可以看到一些大型画作和雕塑。

草间弥生首次回顾展现场,北九州市立美术馆,1987年,© 草间弥生,图片:© Estate of Shigeo Anzaï,由Zeit-Foto 提供

草间弥生首次回顾展现场,北九州市立美术馆,1987年,© 草间弥生,图片:© Estate of Shigeo Anzaï,由Zeit-Foto 提供

装置作品分成三排雕塑,由前景延伸到背景中。前景中的四件红、黄、黑色箱形雕塑置于底座上,内里雕刻出手指状的细丝。中间一排四件白色和红色雕塑,均被突出状填充物包裹着,状似海葵。最后方可以看到一些大型画作和雕塑。

草间弥生在其工作室,摄于1987年,©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在其工作室,摄于1987年,© 草间弥生

《人类的意象》
1987

从这幅《人类的意象》,可见草间弥生觉得我们的存在是彼此相连的。大大小小的白色波点覆盖一片紫色,它们大部分都有小尾巴,有时更与其他波点相连,每点看起来都像蝌蚪或精子。

退后一步看看,可能会觉得它的构图像银河。由左到右仔细观看,你会看到画板上波点的密度怎样变化:左边的点更大,间距更近。当你的视线画板上移动,这些点似乎会慢慢分散,产生一种它们在移动的感觉。让你的双眼在一片点与线之间漫游吧。

如果你将一点视为一条生命,这件作品就可以理解为更宏大的万物一体,而我们在当中彼此相连。佛教的轮回观念影响了草间弥生的世界观。佛教教义描述我们怎样在无限的时间里,经历无数次人生。这样亦意味着在众多生命历程里,我们都与其他人有所关连。望着这幅画,你可能会觉得我们的生命只是漫长存在里面的一瞬间,就像银河里的一颗微尘。

对草间弥生来说,她的波点充满精神意义,而且象征着重生,这种重生是通过能量转换和恒常运动而造就的。她说:

「波点不能单独存在;犹如人们的日常交往,两三个或更多的波点就形成动态。地球只是宇宙间无数繁星中的一个波点。波点是通向无限之道。」

看着这幅《人类的意象》,当中散发了怎样的意象?这是万物一体的表现。就像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一样,所有人类都是芸芸众生的构成部分,而整个宇宙就蕴藏在一个细胞之中。

塑胶彩布本三联画的紫蓝色背景上,满布大量圆头卷尾的白点。最左边的画布板上白点最密集。

《人类的意象》,1987年,三联屏塑胶彩布本,Lito and Kim Camacho Collection,© 草间弥生

《人类的意象》,1987年,三联屏塑胶彩布本,Lito and Kim Camacho Collection,© 草间弥生

全球文化偶像

1989  

9月,草间弥生的第一个国际回顾展在纽约的国际当代艺术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s)开幕,足见她在1960年代对美国艺坛的影响。对于草间弥生在国际当代艺术运动的地位,策展人亚历山德拉.孟璐(Alexandra Munroe)的评价是,她既是有影响力的圈内人,又是古怪异常的局外人。

「如果在一百年之后,有一个人会看到我的作品而被它感动,那么我就算为了那个人,也一定要继续创作艺术。」

── 草间弥生

1991–1992  

草间弥生在富士电视台画廊的展览「天地之间」展出《无限镜屋(南瓜)》,这是草间弥生自1960年代后创作的首间镜屋。《性爱执念》(1992)等新画作保持她一贯的全然抽象特性,也表现了如同生物形态和结晶结构的复杂图案。

装置作品中,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黑点黄色南瓜雕塑置于镜室地面,形成了一条无穷无尽的倒影隧道。

《镜屋(南瓜)》,1991/1992年,Foundation Arc-en-Ciel / 原美术馆藏 ,© 草间弥生

《镜屋(南瓜)》,1991/1992年,Foundation Arc-en-Ciel / 原美术馆藏 ,© 草间弥生

塑胶彩布本画作上满布一大堆互相纠缠的触角形物体,其表面密麻麻地覆盖着黄色圆点。

《性爱执念》,1992年,塑胶彩布本,Lito and Kim Camacho Collection,© 草间弥生

《性爱执念》,1992年,塑胶彩布本,Lito and Kim Camacho Collection,© 草间弥生

《流星》
1992

这件巨型装置名为《流星》,用你的双眼在这个长方形框架之间漫游吧。草间弥生用手工缝制的填充布袋填满了八十四个框架,这些填充布袋向四面八方延伸,占据井然有序的网格结构,如同野生的寄生藤蔓。这些银色的缠结形状,像神经系统的突触一样,激发起电流窜动。这种组合隐喻一个不断扩大的宇宙,或是代表小如细胞、大如天上星球的事物。

1973年从纽约回到日本后,草间弥生专注于应付心理焦虑同日益恶化的精神健康状况。八十年代后,她逐渐接受自己作为日本前卫艺术先锋的身分,而且愈来愈受到国际艺术界关注。

1992年,她创作了这件作品,一年后,她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这是全球最重要、定期举办的当代艺术展。这件装置似乎散发着能量,象征她的雄心壮志和迸发的创造力。

雕塑由八十四块银色长方块组成,它们整齐地堆叠成四排,每块之内均呈现错综复杂的镂空形态,宛如纠缠在一起的树枝。

《流星》,1992年,混合媒材,一组84盒,新泻市美术馆藏,© 草间弥生;摄影:上野则宏,1992年;图片由新泻市美术馆提供

《流星》,1992年,混合媒材,一组84盒,新泻市美术馆藏,© 草间弥生;摄影:上野则宏,1992年;图片由新泻市美术馆提供

1993

在第四十五届威尼斯双年展,草间弥生是第一位在日本馆举办个展的艺术家。日本馆策展委员建畠晢在展览包括了草间弥生1960年代的一些重要作品,同时重点展示她创作不断的创新作品,包括一系列近期的生物形态雕塑和《镜屋(南瓜)》(1991/1992)。建畠晢形容展览「试图准确地重新审视她的成就,同时避免过度强调她在公众心中的怪僻形象」。

照片中,六十多岁的草间弥生身穿黄底黑点连身裙,头戴一顶拥有相同图案的尖顶帽子,坐在一间以黄色为主调并满布黑色圆点图案的房间地上。

草间弥生于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于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 草间弥生

1994

在日本倍乐生艺术场直岛的「94年户外展,『Out of Bounds』:海景中的现代美术展」,草间弥生的参展作品《南瓜》成为了她首个永久户外雕塑作品。倍乐生艺术场直岛建于1989年,由私人投资,旨在连接艺术、大自然,以及日本西部濑户内海的三个岛屿──直岛、丰岛和犬岛的当地社区,以此作为慈善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

一件黄色南瓜雕塑置于海边,其坑纹之间呈现由黑色圆点组成的垂直条纹。

《南瓜》,1994年,© 草间弥生,图片由倍乐生艺术场直岛提供,摄影:安齐重男

《南瓜》,1994年,© 草间弥生,图片由倍乐生艺术场直岛提供,摄影:安齐重男

1998–1999

展览「永恒的爱:草间弥生,1958–1968」由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合办。展览随后巡回至明尼阿波利斯的沃克艺术中心和东京都现代美术馆。展览呈现了草间弥生对1960年代国际艺术运动的特殊贡献,以及她对媒体的创新运用。 1999年,东京都现代美术馆举办了由关直子策展的「盛放:草间弥生的日本岁月」展览,检视草间弥生在日本的艺术生涯,包括出国前和归国后的两个时期。

照片中呈现艺术展演的情景。身穿红衣的草间弥生将手放在表演者的背上,表演者身涂上红色圆点,他张开双臂,同时看着并指向镜头。

为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永恒的爱:草间弥生,1958–1968」展览开幕而进行的无题展演,洛杉矶马尔蒙庄园酒店,1998年,© 草间弥生

为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永恒的爱:草间弥生,1958–1968」展览开幕而进行的无题展演,洛杉矶马尔蒙庄园酒店,1998年,© 草间弥生

2002 

草间弥生出版《无限的网:草间弥生自传》,书内辑录了她1970年代初起写下的文章,甚至有更早期的写作。

2004–2005  

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举办「草间弥生:永远的现在」,这是当时最全面的草间弥生回顾展。展览广受艺评家赞赏。

同时,草间弥生也继续展出新作,2004年在东京森美术馆开始「Kusamatrix」展览。装置作品《嗨,你好! 》和《永恒的爱:女孩们!青春在路上》(皆为2004年)中有巨大的卡通玩偶式人像,有些被称作「弥生酱」(Yayoi-chan),令这些作品带有怀旧意味和自传气息。 「Kusamatrix」吸引了逾五十万公众参观。

照片中,草间弥生头戴红色鲍伯假发,身穿缀以红色圆点的黄色连身裙。她被三件女孩雕塑和三件狗雕塑围绕,所有雕塑的表面满布不同颜色的圆点。背景墙上绘有多个微型人物。

草间弥生与其装置艺术品《嗨,你好! 》,东京森美术馆,2004年,©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与其装置艺术品《嗨,你好! 》,东京森美术馆,2004年,© 草间弥生

「好好过人生是什么意思?每次我创作艺术时,都会想这个问题想得惘然。」

── 草间弥生

生命的力量

2009  

延续了《永恒的爱》系列画作那种简单化、半具象的风格,草间弥生开始在方形画布上用色彩缤纷的塑胶彩创作全新系列绘画《我永远的灵魂》。画幅上常见脸庞、花朵和眼睛等图案,迥异于早期较素朴的抽象风格。

塑胶彩布本画作的背景以粉红色为主,当中绘上几张笑脸、眼睛图案和几张侧脸。同心圆散落在画中各处。画面顶部,则可见一连串涂鸦般的长睫毛眼睛飘浮在长出尖刺的蓝色长条子上方。

《我那颗烦恼多多的心》,2013年,塑胶彩布本,艺术家自藏,© 草间弥生,图片由大田秀则画廊、维多利亚.米罗画廊、卓纳画廊提供

《我那颗烦恼多多的心》,2013年,塑胶彩布本,艺术家自藏,© 草间弥生,图片由大田秀则画廊、维多利亚.米罗画廊、卓纳画廊提供

塑胶彩布本画作以鲜黄色为背景,并以缤纷的色彩描绘各种形状,当中有些被黑色尖刺围绕。画作四周绘上彩色边框。

《安息之沼》,2014年,塑胶彩布本,艺术家自藏,© 草间弥生,图片由大田秀则画廊、维多利亚.米罗画廊、卓纳画廊提供

《安息之沼》,2014年,塑胶彩布本,艺术家自藏,© 草间弥生,图片由大田秀则画廊、维多利亚.米罗画廊、卓纳画廊提供

塑胶彩布本画作中,可见由不规则色块组成的构图,色块的黑色边缘满布红点。一些亮黄色、绿色和蓝色的触角形态从画面不同方向伸出,表面呈现不规则的鳞片状图案。右上角有一个太阳般的形态,配以黄色边缘和蓝色衬底,仿佛在绽放光芒。

《被所知的一切之极致美丽所迷住,并被那美丽的神秘所深深触动而流下眼泪的我们》,2019年,塑胶彩布本,艺术家自藏,© 草间弥生,图片由大田秀则画廊、维多利亚.米罗画廊、卓纳画廊提供

《被所知的一切之极致美丽所迷住,并被那美丽的神秘所深深触动而流下眼泪的我们》,2019年,塑胶彩布本,艺术家自藏,© 草间弥生,图片由大田秀则画廊、维多利亚.米罗画廊、卓纳画廊提供

2011–2012  

2011年,泰特现代艺术馆策划大型回顾展「草间弥生」,展览在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开幕,后巡展至巴黎庞毕度艺术中心,于2012年到达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同年后期抵达最后一站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

装置作品由几张沙发组成,每张沙发表面都有突出状填充物,并髹成白色或奶油色。墙上挂着几件大衣,前景的地上则放置了塞满突出状填充物的高跟鞋和一个行李箱。

「草间弥生」展览现场,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2012年,©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展览现场,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2012年,© 草间弥生

2017

草间弥生美术馆在东京新宿区开幕,美术馆大楼出自日本建筑师事务所久米设计之手,由草间弥生的长期拥护者建畠晢担任馆长。美术馆首个展览「创造是孤独的追求,爱是通向艺术的途径」展出了草间弥生的私人收藏,包括《我永远的灵魂》系列作品、早期的系列画作、《永恒的爱》,以及一个全新的南瓜装置。

照片中是草间弥生美术馆的入口,建筑物的玻璃幕墙上覆盖着这位艺术家的标志性白色圆点图案。照片经过长时间曝光,令正在移动的人显得模糊。

东京草间弥生美术馆,图片由草间弥生纪念艺术财团提供,摄影:小野真太郎(日本设计中心)

东京草间弥生美术馆,图片由草间弥生纪念艺术财团提供,摄影:小野真太郎(日本设计中心)

北美洲巡回展「无限的镜子」由华盛顿赫尚博物馆和雕塑园(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举办,展现草间弥生由镜面空间组成的六个「无限镜屋」。公众对巡展的反应空前热烈,展览评论纷纷称镜屋为社交媒体奇迹。 《洛杉矶时报》评论家克里斯托弗.奈特(Christopher Knight)谈及镜屋时说道:「看着它们无处不在的照片,就如身临其境般满足,这对艺术来说应该是破天荒之事。」

2020 

草间弥生向公众发表宣言,驱散病毒,呼唤爱与和平救赎:

「现在是时候去克服,去带来和平
我们为爱而聚集,我希望实现这个愿望
是时候战斗并克服这一切不幸
对于阻挡我们前行路上的新冠病毒
我说:从地球上消失吧。」

宣言伴随着她的画作《生命无限,向着宇宙燃烧之时》(2014)发表。

塑胶彩布本三联画的中间描绘了一座峰顶积雪的橙色富士山,山脚下有几间房子。一个微笑的太阳位于山顶的左侧,画风充满童趣。背景中的蓝天满布密密麻麻的白点。

《生命无限,向着宇宙燃烧之时》,2014年,塑胶彩布本,共三屏,艺术家自藏,© 草间弥生

《生命无限,向着宇宙燃烧之时》,2014年,塑胶彩布本,共三屏,艺术家自藏,© 草间弥生

2021  

草间弥生首个在德国的大型回顾展开幕,由马丁- 格罗皮乌斯博物馆(Gropius Bau)策划。同年稍后,草间的户外雕塑大型展览「草间弥生:宇宙自然」也在纽约植物园开幕。

照片中的雕塑恍如太阳或花朵,竖立于公园的平静水面上。雕塑中央绘上一张卡通脸孔。背景中有树木和草地,还有两个在在水边走的行人。

草间弥生的《我想飞到宇宙》(2020)于纽约植物园的「草间弥生:宇宙自然(KUSAMA: Cosmic Nature)」中展出,摄影:Liao Pan/China News Service经由Getty Images发布

草间弥生的《我想飞到宇宙》(2020)于纽约植物园的「草间弥生:宇宙自然(KUSAMA: Cosmic Nature)」中展出,摄影:Liao Pan/China News Service经由Getty Images发布

2022

「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现于香港的M+展出,这是草间在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举行的最大回顾展。

一件由多条管状物组成的软雕塑,悬挂在空间宽敞的混凝土墙展厅之中。这些由布料缝制而成的管状物分别是鲜艳的红、紫、蓝、黄色,表面满布黑色波点。两个模糊的人影走过这件雕塑。

草间弥生,《神经的死亡》,2022年,艺术家自藏,鸣谢大田秀则画廊,© 草间弥生,图片:M+,香港

草间弥生,《神经的死亡》,2022年,艺术家自藏,鸣谢大田秀则画廊,© 草间弥生,图片:M+,香港

两个巨大的黄色南瓜雕塑,一个矮矮胖胖,一个高高的,其表面都带有黑色波点组成的直纹。

草间弥生,《南瓜》,2022年,艺术家自藏,鸣谢大田秀则画廊,© 草间弥生,图片:M+,香港

草间弥生,《南瓜》,2022年,艺术家自藏,鸣谢大田秀则画廊,© 草间弥生,图片:M+,香港

「噢!我亲爱的艺术。
面对创造新艺术的挑战,
我以一种仿佛即将死去的心志工作;
这些作品就是我的全部。」

──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将于2022年11月12日至2023年5月14日于M+展出。

这个展览是草间弥生在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最大的回顾展,展出逾200件展品,涵盖亚洲、欧洲、美国各大博物馆的藏品、M+馆藏,以及艺术家本人的收藏。

「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的首席赞助为汇丰,展览同时获主要赞助香港电讯,支持赞助路易威登、信和集团和The Macallan,以及航空伙伴国泰航空公司的协力支持。

首席赞助

制作人员

由M+制作

文字由亚丽克丝.钟斯(Alex A. Jones)汇编

制作人:苏浚、梁仲汶
编辑:梁仲汶、施维麟、林立伟、钟玉玲
英中翻译:何桂婵、顾玥、关小春、梁焕茵、李凯琪
日中翻译:池田Lily茜蓝
日英翻译:Ralph McCarthy
策展研究:谭雪凝、胡宝雯
艺术品解说文字:黎颖、何子璐、苏浚
版权事务:陈素玲

特别鸣谢:草间弥生、郑道链、吉竹美香、施维麟、韦嘉颐、崔奕森、卢诗雅、洪竹筠、株式会社草间弥生、大田秀则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