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女士是誰?

皮力博士

五位身穿黑裙的女士在北京紫禁城外擺姿勢,拍攝時裝宣傳照片。

宋懷桂和她訓練的中國模特在紫禁城拍攝時裝照,攝於1980年代,圖片:© 楊凡

宋懷桂和她訓練的中國模特在紫禁城拍攝時裝照,攝於1980年代,圖片:© 楊凡

現在,大家對宋懷桂的名字可能不太熟悉,可在二十年前,她在中國文壇、藝壇、電影圈和時尚界卻是響噹噹的人物。

人稱宋女士的宋懷桂一生堪稱傳奇,她參與藝術創作、推廣時尚風潮,並致力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為中國傳統找到其獨特位置,她正是M+全新特別展覽「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的主角。我們探究她的生平和對視覺文化的貢獻,發現她充滿活力和不屈不撓的性格,並且總能在文化與制度的壓力的縫隙中找到各種可能性,這在今天日益分裂的世界中,更是具有參考意義。

一位女士身穿優雅飄逸的長裙,戴着奪目的項鍊,坐在一家高級餐廳的豪華餐桌旁。

身穿皮爾.卡丹晚裝的宋懷桂,坐在北京馬克西姆餐廳內,攝於1985年,圖片:© 楊凡

身穿皮爾.卡丹晚裝的宋懷桂,坐在北京馬克西姆餐廳內,攝於1985年,圖片:© 楊凡

到這篇文章,讀者問的第一個問題也許是「宋女士是誰?」但即使說出她的全名宋懷桂,這個名字還是顯得有些陌生,甚至許多中國人也對之一無所知。可在二十年前,宋女士或Madame Song,在中國文學、藝術、電影和時尚界幾乎家傳戶曉。「女士」這個稱呼廣見於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多用來尊稱具社會地位的女性。[1] 出生書香門第、魅力非凡的宋懷桂固然配得上一聲「女士」,然而,對於她所活躍的社會主義時代而言,這個被視為「舊時代殘餘」的稱呼已鮮少在生活中使用,「宋女士」無疑為宋懷桂的傳奇人生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黑白照中有五位年輕女性在北京紫禁城外擺姿勢拍照。

宋懷桂與同學在紫禁城,1950至1952年,銀鹽照片,萬曼家族捐贈,2013年,© M+,香港

宋懷桂與同學在紫禁城,1950至1952年,銀鹽照片,萬曼家族捐贈,2013年,© M+,香港

宋懷桂1937年出生於日本侵華戰爭的陰霾之下,在襁褓之時一家便隨在民國政府謀事的父親顛沛流離,直到1947年才回到北平定居。她中學畢業後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其間與來自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保加利亞的留學生萬曼(Maryn Varbanov,1932–1989)相戀。

一男一女微笑着拍照。

宋懷桂與萬曼的訂婚照,1956年,銀鹽照片,萬曼家族捐贈,2013年,© M+,香港

宋懷桂與萬曼的訂婚照,1956年,銀鹽照片,萬曼家族捐贈,2013年,© M+,香港

經過一番曲折,兩人在總理周恩來(1898–1976)的祝福下結成中國第一樁國際婚姻。1958年,宋懷桂隨萬曼帶着女兒定居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並開始一同創作。

一位女士雙手扶着一件雕塑垂下的編織物,擺姿勢拍照。

在第五屆洛桑國際壁掛雙年展上,宋懷桂與她和萬曼的合作作品《構成2001》(1969),攝於1971年,圖片: © Marcel Imsand © Photo Elysée, Lausanne

在第五屆洛桑國際壁掛雙年展上,宋懷桂與她和萬曼的合作作品《構成2001》(1969),攝於1971年,圖片: © Marcel Imsand © Photo Elysée, Lausanne

這對藝術夫妻以巴爾幹半島歷史悠久的壁掛為藝術媒介,展開現代主義藝術的實驗,將這種傳統工藝從平面擴展成立體裝置,並在機緣巧合之下,得以穿過冷戰鐵幕,參加洛桑國際壁掛雙年展(Lausanne International Tapestry Biennial)等現代藝術展覽,後於1975年移居巴黎。

「宋懷桂象徵的是逝去的時代,那時的中國貧困卻自信開放,積極渴望擁抱世界。」

向宋懷桂致敬的短片《北京愛人》(2010)片段,鳴謝John-Paul Pietrus

向宋懷桂致敬的短片《北京愛人》(2010)片段,鳴謝John-Paul Pietrus

兩位女士和一位男士擺着姿勢在閃光燈下合照。

左起:宋懷桂、時裝設計師皮爾.卡丹和歌劇歌唱家蒙特塞盧特.卡芭葉。卡丹1980年認識宋懷桂,並聘請她擔任自己在中國的首席代表。卡丹是文革後第一個進入中國市場的西方時裝設計師,© M+,香港

左起:宋懷桂、時裝設計師皮爾.卡丹和歌劇歌唱家蒙特塞盧特.卡芭葉。卡丹1980年認識宋懷桂,並聘請她擔任自己在中國的首席代表。卡丹是文革後第一個進入中國市場的西方時裝設計師,© M+,香港

夫婦兩人在巴黎結識了正想開拓中國市場的法國時裝設計師和開創品牌先河的商業大亨皮爾.卡丹(Pierre Cardin,1922–2020),而這場相識成了宋懷桂的人生轉捩點,她從此決然告別巴黎和自己的藝術家身分,在1980年代回到中國,幫助卡丹開拓中國的商業版圖。彼時中國社會經濟正處於改革開放之際,新潮美術運動的蓬勃發展和第五代導演的崛起,[2] 帶領中國的前衛藝術和流行文化走進十年的井噴期。

兩男一女共三位模特騎着單車,身處北京一處,被一群路人圍觀。

隨皮爾.卡丹來華的模特,穿上他設計的寶塔狀墊肩外套,攝於1979年,圖片:Yoshi Takata © Pierre Pelegry,鳴謝皮爾.卡丹博物館

隨皮爾.卡丹來華的模特,穿上他設計的寶塔狀墊肩外套,攝於1979年,圖片:Yoshi Takata © Pierre Pelegry,鳴謝皮爾.卡丹博物館

宋懷桂就在這片一切皆有可能的沃土上,推廣皮爾.卡丹的時裝,令那個一片灰藍的首都披上繽紛色彩。1981年,她在北京飯店舉辦了中國第一場備受公眾矚目的時裝秀,並將自己培訓的首批中國模特帶到巴黎,走上皮爾.卡丹時裝秀的天橋;她還與卡丹合作,將巴黎著名餐廳馬克西姆(Maxim’s de Paris)的分店開到北京。

北京馬克西姆餐廳充滿西方異國情調的室內裝潢,受到不少導演青睞前來取景拍攝,包括寧瀛執導的《夏日暖洋洋》(2001)。在這片段中,一個普通的北京出租車司機無意中闖進馬克西姆餐廳晚上的派對,覺得自己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上,都與餐廳所代表的城市精英生活格格不入,© Francesco Cosentino與寧瀛

北京馬克西姆餐廳充滿西方異國情調的室內裝潢,受到不少導演青睞前來取景拍攝,包括寧瀛執導的《夏日暖洋洋》(2001)。在這片段中,一個普通的北京出租車司機無意中闖進馬克西姆餐廳晚上的派對,覺得自己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上,都與餐廳所代表的城市精英生活格格不入,© Francesco Cosentino與寧瀛

這成為了文化大革命以後中國第一間西餐廳,旋即成了海內外導演、演員、音樂人、藝術家、商人和外交官聚會和演出的場所,也儼然是西方都市化生活的象徵。於是,宋懷桂搖身成為北京精英圈的沙龍女主人,頻頻擔當模特和時裝比賽的評審而被傳媒譽為「中國時尚教母」。她更為中外文藝精英的交流穿針引線,促成了品牌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對中國第五代導演米家山(生於1947年)拍攝輕喜劇《頑主》(1988)的支持,也演出了貝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1941–2018)的《末代皇帝溥儀》(1987)中隆裕太后一角。

「宋懷桂等令傳統元素再次注入到全球化和新自由主義的流動中。」

寧瀛執導的《夏日暖洋洋》(2001)片段,© Francesco Cosentino與寧瀛

寧瀛執導的《夏日暖洋洋》(2001)片段,© Francesco Cosentino與寧瀛

1990年代,天安門事件後中國的市場經濟加速發展,宋懷桂也走出萬曼逝世的傷痛,着手組織一系列大型的國際時裝秀,在1993年首屆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上,她為奇安弗蘭科.費雷(Gianfranco Ferré,1944–2007)、華倫天奴.加拉瓦尼(Valentino Garavani,生於1932年)和皮爾.卡丹在天壇舉辦大型時裝秀,並獲國家領導人接見。她本人也從演出《末代皇帝溥儀》中獲得靈感,一手策劃了以「五朝霓裳」和「少林功夫」為主題的世界巡迴時裝秀,將唐宋元明清五朝服飾的演變共冶一爐,並穿插了中國武術和功夫,甚至加入芭蕾舞和現代舞表演,無疑是融匯東西方藝術的大型演出。

一位女士坐在一家高級餐廳的豪華餐桌旁,後方可見幾位侍應生。

宋懷桂身穿皮爾.卡丹設計的晚裝,坐在北京馬克西姆餐廳內,攝於1980年代中,圖片:© 楊凡

宋懷桂身穿皮爾.卡丹設計的晚裝,坐在北京馬克西姆餐廳內,攝於1980年代中,圖片:© 楊凡

這與宋懷桂的導演朋友在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張藝謀,1991)、《霸王別姬》陳凱歌,1993)和《遊園驚夢》楊凡,2001)中的探索一道,為1990年代中國視覺文化掀起一場變革。皇家宮廷、園林、功夫與京劇等傳統文化元素曾被當作是舊社會的糟粕而被否定。即使在1980年代的前衛文化和新潮美術運動之中,「傳統」也被急切學習西方現代主義的文化精英所不屑。

然而,宋懷桂等令傳統元素再次注入到全球化和新自由主義的流動中,不僅讓中國重新受到國際矚目,也成為了中國藝術、時尚和商業精英建構主體身分的要素。到了2008年舉國舞動的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甚至成為國家形象的一部分。然而,作為此股浪潮的先聲人物,宋懷桂沒有等到奧運會開幕便於2006年在北京逝世。

「研究宋懷桂就是研究那個時代不同文化現象之間的關連。」

向宋懷桂致敬的短片《北京愛人》(2010)片段,鳴謝John-Paul Pietrus

向宋懷桂致敬的短片《北京愛人》(2010)片段,鳴謝John-Paul Pietrus

如此看來,宋懷桂的一生有待挖掘之處甚多,但除了是皮爾.卡丹中國首席代表、馬克西姆餐廳經理,她還是誰?她為何停止藝術創作?她窮盡一生所創造的「作品」到底是甚麼?除了少量畫作、服飾和文獻,宋懷桂並未留下太多書信和日記。但當我們打開她的檔案時,我們詫異於她的生命力和影響力,遠比在媒體上流傳的模式化故事豐富,這就是我們想在M+策劃一個專題展覽來講述她對視覺文化之貢獻的緣起。

一位身穿綠裙的模特在拍照,她頭上的馬尾浮在半空,看起來像是被氣流捲起一般。

《致敬宋懷桂女士》(2010),模特為張麗娜,圖片:© John-Paul Pietrus,鳴謝中國現代傳播集團

《致敬宋懷桂女士》(2010),模特為張麗娜,圖片:© John-Paul Pietrus,鳴謝中國現代傳播集團

宋懷桂沒有簡單歸附或者抵抗生命中揮之不去的壓力,而總是在壓力的縫隙中尋找可能,不斷調整和建構自己的行動,讓生命發出光彩。這樣的人生會因為缺少劍拔弩張的戲劇性而更容易被人低估,特別是她後來的時尚事業看起來缺乏嚴肅文學與藝術的深沉。然而,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依然延續的中國,關注日常生活的時尚本身就是一種革命。並非只有為政治理想犧牲的悲劇生命行動才值得稱頌,宋懷桂這類開放而富有韌性的生命形式,在今天愈見分裂、非黑即白的時代,或許會更具參考意義。

一位女士在牆上的雕塑前,坐在凌亂的床上擺姿勢拍照。

宋懷桂與她的作品《蝴蝶──粉紅色的構思》(1983–1985),攝於1980年代中,圖片:© 楊凡

宋懷桂與她的作品《蝴蝶──粉紅色的構思》(1983–1985),攝於1980年代中,圖片:© 楊凡

另一方面,在梳理她的檔案過程中,我們發現才過了短短十幾年,很多關於宋懷桂的記憶已經如此模糊而近乎湮滅。記憶和失憶的競爭造就了她的那段歷史和我們對之的研究。歷史學家羅新說過:「記憶猶如孤島,環繞着這些孤島的則是遺忘的海洋。⋯⋯如果說集體記憶是某一特定時代社會所共享的記憶,那麼要研究這些共享的記憶,就不能只考察那些被記下來的內容,還要考察那些被排斥在記憶之外的內容。」[3] 如果說二十世紀後半段中國文化史的主流敘述是我們現存的記憶孤島,那麼宋懷桂就是這些孤島之間的海洋。

在宋懷桂去世四周年之際,時裝攝影師兼導演約翰–保羅.皮特魯斯(John-Paul Pietrus)拍攝短片《北京愛人》(2010)向宋懷桂致敬。片段中可見超級名模陳曼齡身穿皮爾.卡丹設計的華麗晚裝扮演宋懷桂,漫步在現代北京街頭。鳴謝John-Paul Pietrus

在宋懷桂去世四周年之際,時裝攝影師兼導演約翰–保羅.皮特魯斯(John-Paul Pietrus)拍攝短片《北京愛人》(2010)向宋懷桂致敬。片段中可見超級名模陳曼齡身穿皮爾.卡丹設計的華麗晚裝扮演宋懷桂,漫步在現代北京街頭。鳴謝John-Paul Pietrus

研究宋懷桂就是研究那個時代不同文化現象之間的關連。因此,「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講述的不僅是宋懷桂的人生故事,還是她與友人一起創造的視文化之交流、演進和流變。如此,我們才能把握她那個時代視覺文化的整體性,畢竟「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1 當中最有名的就是桀驁不馴、光芒萬丈的「宋慶齡女士」和「宋美齡女士」,她們對近代中國歷史及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影響深遠。

2 第五代導演是指少年時代經歷文化大革命後,在1980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包括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顧長衛等,他們的作品具有強烈的象徵性,注重拍攝的藝術手法,透過鏡頭探索歷史傷痕和中國人的心理,從而營造出戲劇化、歷史化的中國形象。他們的作品在1990年代的國際影展屢獲殊榮,被譽為開啟了中國電影美學的又一巔峰。

3 羅新:〈遺忘的競爭〉,載《有所不為的反叛者:批判、懷疑與想像力》(上海:三聯書店,2019),頁27。

皮力博士是前M+希克資深策展人(2012–2023)及策展事務主管(2020–2023)。

「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自2023年7月29日起於M+展出。

宣傳圖中可見「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的中英字樣。

身穿皮爾.卡丹晚裝的宋懷桂,坐在北京馬克西姆餐廳內,攝於1985年,圖片:© 楊凡

身穿皮爾.卡丹晚裝的宋懷桂,坐在北京馬克西姆餐廳內,攝於1985年,圖片:© 楊凡

本文節錄自《宋懷桂:一生藝術,一世時尚》一書,並稍經編輯。如你對視覺文化近代史感興趣,又想了解形塑這段歷史的人物,本書不容錯過。

《宋懷桂:一生藝術,一世時尚》現於M+商店發售。

特別展覽「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藝術盛事基金」的資助。

展覽同時獲航空夥伴國泰航空及酒店夥伴香港瑰麗酒店協力支持。

項目計劃資助

節目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僅為本節目/活動提供撥款資助,並無參與其中。在刊物/活動內(或獲資助者轄下計劃小組成員)表達的任何意見、研究成果、結論或建議,純屬本節目/活動的推行機構的觀點,並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觀點。

製作人員

由M+製作

本文由皮力博士撰寫

製作人:蘇浚、梁仲汶
中文編輯:林立偉、鍾玉玲
英文編輯:施維麟、梁婉揚
翻譯:李佳桓
版權事務:陳素玲

特別鳴謝:陳雅雯、武漠